简体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Português Монгол العربية हिन्दी Русский ئۇيغۇر تىلى

鴻海科技日!與OpenAI宣布AI基礎設施硬體合作

撰稿人:大仁

發布日期: 2025年11月21日

11月21日台北南港展覽館,一年一度的「鴻海科技日(HHTD25)」被鎂光燈點亮。創辦人郭台銘罕見現身,與董事長劉揚偉同台亮相,成為全場焦點。


董事長劉揚偉用20 分鐘演講把公司50 年製造史翻頁-「鴻海不再是系統組裝廠,而是科技服務解決供應商」。

创办人郭台铭;董事长刘扬伟


鴻海科技日:「算力」時代,鴻海搶先卡位

董事長劉揚偉用一句「今天,我們要為AI造地基」拉開整場序幕。他給出兩組數字:1 GW 算力背後對應約500 億美元商機;到2030 年,全球AI 工作負載至少需要300 GW 新增電力。


為此,鴻海首次提出「AI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概念,把40 年累積的精密製造、機構設計、全球物流與能源管理能力,打包成可訂閱的「算力基建服務」。

鸿海科技日活动开幕

劉揚偉直言,鴻海現在每天可交付100萬支手機,AI伺服器關鍵零組件自製率超過60%,全球擁有1500條SMT生產線,這些硬實力正是鴻海搶攻AI時代最核心的底氣。


而且活動中透露,2026 年第二季將啟動威斯康辛州Mount Pleasant 園區6 nm 製程AI 加速器封裝線,屆時「美國設計、美國製造、美國組裝」的完整AI 伺服器可在30 天內交付,交期較亞洲縮短一半。


鴻海早已不是傳統代工組裝廠,而是“科技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具備從產品設計、關鍵零組件到整機組裝、全球交付的垂直整合能力。


鴻海科技日:與OpenAI聯手,製造下一代AI資料中心

本屆科技日最大亮點,無疑是鴻海與國際巨頭OpenAI的合作,共築下一代AI基礎設施硬體。

鸿海合作伙伴

鴻海與OpenAI的合作跳脫傳統「代工廠接單」模式,採取「共同設計+在地化製造」的深度綁定。明確雙方將聚焦三大任務:


1、共繪多世代AI資料中心藍圖

OpenAI提供AI模型演進的硬體需求洞察,鴻海負責系統級設計、工程化與量產,目標縮短AI機架從設計到部署的周期,並提前鎖定未來三至五代的產能需求。


據鴻海透露,新一代AI機櫃第三季出貨量已季增300%,全年AI伺服器營收提前突破兆元新台幣,與OpenAI聯手後,預計2026年市佔率將由四成再向上攀升。


2、強化美國本土供應鏈韌性

雙方共同優化機架架構,擴大北美晶片與零組件採購,建立在地化測試、組裝網絡,減少跨海運輸與地緣政治風險。


鴻海已規劃在美國生產冷卻、電力、網路等關鍵子系統,讓「美國設計、美國製造」真正落地,為OpenAI及其他CSP(雲端服務業者)提供就近、彈性的交付模式。


3、創造雙贏商業模式

協議賦予OpenAI優先評估與採購權,但無硬性採購承諾,降低客戶庫存壓力;鴻海則透過共同設計掌握早期規格主導權,將規模製造優勢提前嵌入AI硬體標準。


同時,鴻海科技日活動再拋第二顆合作「震撼彈」——與Alphabet 旗下Intrinsic 成立美國合資公司,導入AI 機器人,打造「未來工廠」。


Intrinsic 提供視覺-動作大模型,鴻海貢獻1500 條SMT 產線的場景數據,雙方目標18 個月內讓機器人直接站上高速貼片線,實現“Plug-and-Produce”的通用自動化。


劉揚偉在Q&A 環節放話:“明年AI 營收佔比要從8% 拉到15%,電動車+AI 雙引擎帶動整體毛利率上看10%。”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