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Português Монгол العربية हिन्दी Русский ئۇيغۇر تىلى

填息是什麼意思?沒填會怎樣?天數重要嗎?投資推薦!

撰稿人:莫莉

發布日期: 2025年11月20日

高股息ETF(00878)於11月18日(周三)除息,每股配發0.4元。然而除息後股價下跌,目前約20.51元,仍低於除息前的21.11元,呈現貼息。這也讓168.5萬持有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00878到底什麼時候能完成填息?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先理解:什麼是“填息”?它為什麼重要?沒填會發生什麼?

高股息ETF(00878)未填息

填息是什麼?

填息(Ex-Dividend Price Recovery)指股票或ETF在除息後,股價重新上漲回到「除息前收盤價」的過程。

  • “填”= 填補

  • 意思是:股價在除息下調之後,再漲回原價。

換言之:

  • 股價回到除息前價格 → 完成息值回補

  • 股價長期回不去 → 貼息(Failure to Recover)

這一過程的本質是市場對資產價值的再確認,只有完成它,投資者拿到的現金股息才會轉化為 “真正的額外收益”。

1.除息到息值回補的過程

企業或ETF配息時,會把錢從公司賬戶轉回投資人手中,本質是:把原本屬於投資人的錢,從左口袋移到右口袋因此,除息當天,股價會“自動扣除”股息金額:

例:95元股票配息2元 → 除息後參考價變成93元

但投資人總資產不會變:

  • 持股市值變少

  • 多了 2 元現金

  • 總資產 = 一樣

股票/ETF 的標准除息流程如下:

時間節點 股價 股息 現金 總資產 說明
T-1 最後買進日 100 0 0 100 有領取股息資格
T 除息日 95(扣息) 5 5 100 股價下調,總資產不變
T+N完成填息 100 5 5 105 真正獲利 = 股息 5 元

結論:

  • 只有“股價補漲回除息前”,股息才轉成真正獲利。

  • 否則,股息只是把錢換位置,甚至會被股價下跌抵消。


舉例說明:以本次00878除息為例,具體如下:

項目 數值 說明
除息前收盤價 21.11 元 除息日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
每股配息 0.4 元 每股發放的現金股利
理論除息參考價 20.71 元 除息後開盤價參考值(21.11 - 0.4)
實際當前價(假設) 20.50 元 假設目前市場價格低於理論除息價
是否回補息值 實際價 < 理論除息價
息值回補目標價 21.11 元 回到除息前價格即完成息值回補
  • 當股價回升至 21.11 元,即視為完成息值回補。

  • 此時投資者不僅拿到 0.4 元股利,還享有資本利得(股價回升)。

  • → 目前處於貼息狀態


2.為什麼填息重要?

因為除息當天股價會「直接下調」,投資人的總資產其實沒有增加:

  • 股價少5元

  • 多拿5元現金

  • 總資產不變

只有息值回補後:

  • 股價回升

  • 股息不被抵消

  • 總資產 > 除息前

投資人才能真正把股息放進口袋。


沒填息會怎樣?

沒息值回補說明股價長期回不去,也就是貼息。那麼,如果股價長期回不去,投資者會面臨什麼影響呢?

1.短期沖擊:領息卻虧價差

除息後,如果股價沒有回到除息前水平,投資者拿到的現金股息可能被股價下跌的“價差損失”抵消,甚至總資產縮水。


舉例說明:以00878本次除息為例,假設投資者持股1000股,具體資產對比如下:

階段 股價 持股市值 現金股息 總資產 說明
除息前(11/17) 21.11元 211100元 0 211100元 基准資產
除息日(11/18)貼息狀態 20.35元 203500元 4000元 207500元 總資產減少 3,600 元

重點:

  • 雖然拿到4000元股息,但股價下跌造成7600元的市值蒸發。

  • 最終反而比除息前少了3600元——典型的「領息卻虧價差」。


理論 vs 實際

  • 理論除息價 = 21.11 − 0.4 = 20.71 元

  • 理論總資產 = 持股市值 207100 + 股息 4000 = 211100 元(與除息前相同)

  • 實際股價跌至 20.35 元 → 額外損失 0.36 元/股 = 3600 元

結論:沒填息 = 市值跌幅 > 股息入賬 → 總資產直接受損。


2.長期影響:高股息策略失去意義

如果長期無法回補息值,影響不僅在短期虧價差,還會嚴重侵蝕長期回報:

高股息優勢消失

以00878為例,今年配息合計 1.77元,年化股息率約 8.4%

假設年底股價跌到 19 元

  • 股息收益 = +1.77

  • 資本利得 = −2.11

  • 總回報 = −0.34 元(年化約 -1.6%)

高股息不再是優勢,反而變成“虧損掩護”。


② 複利效應被破壞

高股息策略本質是:

填息 → 股息再投入 → 份額變多 → 滾雪球

但如果長期貼息:

  • 股息再投入買到更多份額

  • 份額在低迷股價下縮水

  • 複利效應失效

高股息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時間紅利”。


③ 投資人信心下滑 → 形成“貼息循環”


舉例說明:同樣以00878為例,受益人約 168.5萬,多數偏穩健型。

若長期貼息:

  • 投資人對收益失望 → 開始賣出

  • 股價承壓 → 更難回補息值

  • 更多人賣出 → 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投資高股息ETF,除了關注股息率,更要關注股價是否能夠順利填息,才能真正享受收益。


填息天數是什麼?怎麼計算?

在投資高股息ETF或股票時,息值回補天數是衡量市場對標的價值認可速度的重要指標,直接反映投資者信心。

1.什麼是填息天數?

填息天數 = 從除息日開始,到股價首次回到除息前收盤價(A)的實際交易日數量。

①關鍵要點

  • 天數越短 → 市場信心越強

  • 天數越長 → 市場信心疲弱

  • 僅計算交易日,周末和法定節假日不計入

  • 例:除息日為周五,下周一才計作 T+1

②完成條件

  • 股價首次 ≥ 除息前收盤價(A)

  • 未達此條件則繼續累計天數

②未回補息值狀態無固定上限

  • 股價長期回不去 → 永遠貼息


2.計算方法(3 步走)

①鎖定關鍵日期

日期類型 說明
除息日(T 日) 股價自動扣除每股股利(D)的日期,息值回補天數起點
完成日(T+N 日) 股價首次 ≥ 除息前收盤價(A)的交易日
除息前收盤價(A) 唯一目標價,不等於除息參考價(A-D)

②套用核心公式

填息天數=息值回補完成日−除息日(僅計算交易日)

③明確兩大爭議點

界定標准 說明 適用場景
收盤價標准 當日收盤價首次 ≥ A 長期投資、基金淨值核算(主流標准)
盤中價標准 當日盤中最高價首次 ≥ A 短線交易者捕捉息值回補時點

▷注意:主流金融網站與交易所通常采用 收盤價標准


舉例說明:以00919為例,其在2025年9月16日除息,每股配息0.54元。具體情況如下:

項目 日期 價格(元) 說明
除息前收盤價 2025/9/15 21.79 除息日前收盤價
每股配息 0.54 現金股利
理論除息參考價 2025/9/16 21.25 除息後開盤參考價(A-D)
盤中最高價 2025/11/13 21.85 曾觸及除息前價 → “盤中息值回補”
當日收盤價 2025/11/13 21.75 未達 21.79 → 未完成息值回補
曆時交易日 39 天 除息日到盤中回補共 39 個交易日

主流標准說明:

  • 盤中:股價曾在交易時段內觸及或超過除息前收盤價(21.79 元)。

  • 收盤:需當日收盤價≥ 除息前收盤價(21.79 元)。

投資者關注高股息ETF時,通常以收盤價填息天數為參考,更能體現長期投資價值恢複速度。


為什麼“快填息”能賺更多?(年化報酬爆炸)

1.第一重收益:價差 + 股息雙重鎖定

除息後股價快速回升至除息前收盤價(P₀),同時鎖定兩項收益:

  • 價差收益:股價從除息參考價(P₀-D)漲回 P₀

  • 股息收益:現金股息 D


舉例說明:假設某投資者購買一只股票:

  • 本金:10萬元

  • 股息率:0.5%

  • 息值回補耗時:3天

收益類型 計算 金額
價差收益 10萬 × 0.5% 500元
股息收益 10萬 × 0.5% 500元
單次總收益 價差 + 股息 1000元 (絕對收益率 1%)
年化收益(複利) (1+0.5%)^(250/3)-1 ≈95%

2.第二重收益:資金快速釋放的滾動增效

快填息策略核心優勢在於縮短資金占用周期,實現資金多次複用。

  • 例如:一年可完成 80 次 3 天回補息值操作

  • 年度總收益:

10萬×[(1+0.5%)80−1]≈49萬

相比長期持有股息率 5% 的股票,收益幾乎翻 98 倍,差異來自 資金周轉率


3.第三重收益:市場情緒的超額紅利

  • 情緒溢價:市場預期必填息,資金快速介入,股價可能漲破除息前高

  • 流動性溢價:高流動性標的(如 0050、00878)買賣價差低(0.1%以內),淨收益更高


舉例說明:以00878為例,其2023-Q3除息數據如下:

指標 數據 收益測算
除息前收盤價 P₀ 23.5 元 -
每股股利 D 0.5 元(股息率 2.13%) -
除息參考價 23.0 元 -
息值回補耗時 2 個交易日 -
單次絕對收益率 4.30% 價差 + 股息
簡化年化報酬 537.50% R×(D/T)
精確年化報酬 2890% 複利公式
同期大盤漲幅 0.80% 跑贏大盤 546 倍

▷核心結論:息值回補速度決定收益天花板


填息成功率如何計算?有何作用?

它是衡量股票或 ETF 在除息後,於約定觀察期內完成息值回補的概率指標,核心反映標的 “股息收益兌現能力”。

1.本質公式:

填息成功率=有效息值回補次數÷總除息次數×100%

  • 有效息值回補次數:觀察期內收盤價 ≥ 除息前收盤價 (A) 的次數

  • 除息次數:統計范圍內的所有除息事件

僅統計已完成觀察期的除息事件,未到觀察期末的除息不計入。


2.關鍵認知前提

成功唯一標准:觀察期內收盤價首次 ≥ 除息前收盤價 (A)

  • 盤中價不計入,避免短期波動幹擾

觀察期設定:

  • 短期觀察:30個交易日,高流動性ETF/個股,反映短期資金認可度

  • 中長期觀察:60個交易日,低波動個股/行業ETF,給價值修複留出時間

  • 自定義觀察:息值回補周期中位數,適合曆史填息差異大的標的

台股高股息ETF多采用30個交易日觀察期,00878早期甚至1天就完成息值回補。


3.成功判定(4步法)

①收集核心基礎數據

需要獲取每次除息的三項信息:

數據項 說明
除息日 每次除息操作的具體日期
除息前收盤價(A) 除息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價
觀察期內每日收盤價 除息日後 30/60 個交易日收盤價

②設定觀察期

類型 交易日長度 適用標的 選擇邏輯
短期觀察 30 天 高流動性 ETF / 個股 反映短期資金認可度
中長期觀察 60 天 低波動個股 / 行業 ETF 給價值修複留出時間
自定義觀察 回補周期中位數 曆史回補差異大標的 以曆史中位數設觀察期

③判定單次息值回補是否成功

  • 觀察期內任意交易日收盤價 ≥ A → 成功

  • 觀察期末收盤價 ≥ A → 成功

  • 未達標 → 失敗

00878填息成功率

舉例說明:以高股息ETF00878為例,其2020年上市至2025-Q2范圍內除息數據如下:

區間 除息次數 成功次數 成功率 備注
上市~2024-Q2 18 18 100% 早期完美息值回補
2024-Q4 1 0 0% 首次失敗
2025-Q1 1 0 0% 連續第二次失敗
2025-Q2 1 1 100% 小幅回補息值成功
合計 22 20 90.90% 總指標
最近4季 2024-Q3~2025-Q2 4 2 50% 配息縮水後成功率明顯下滑

解讀

  • 成功率高:說明市場對股息和資產價值認可度強,投資人能更穩定兌現收益

  • 成功率下降:意味著配息縮水或市場信心減弱,息值回補不易完成,投資風險上升


哪些力量會加速填息?

息值回補是股價回補除息缺口的過程,本質上體現市場對標的價值的再認可。對於投資者來說,掌握其規律,比單純追求高股息率更重要。

1.基本面強勁

基本面穩健的標的,填息更快、更可持續,其作用機制可分為三層:

①盈利增長 → 價值重估

企業營收和淨利潤持續上升,市場會調高未來現金流預期,推動股價向合理價值靠攏。

②高股息可持續 → 長期資金介入

股息覆蓋率 ≥1.5 的企業,分紅來源真實,會吸引保險、社保等長期資金托底,形成穩步回升。

③資產質量優異 → 抗風險能力強

擁有核心資產或護城河的企業,即使市場震蕩,股價跌幅較小,也能快速回補息值。
台積電一天秒填息

舉例說明:以台積電為例,長期盈利增長、核心技術護城河穩固,使其每次除息後股價快速回補缺口,息值回補周期明顯短於同板塊企業。


2.題材催化

題材能夠激發市場情緒,吸引短期資金集中買入,加速息值回補:

催化類型 核心機制
行業政策利好 政策利好推動板塊買盤
企業重大事件 並購、訂單、技術突破拉升股價
市場熱點共振 板塊熱度帶動短期資金

案例說明:聯發科在Q3收購汽車芯片公司後,除息僅5天完成息值回補,比曆史平均周期縮短約60%。

核心結論:題材是短期催化劑,能顯著加快息值回補,但需結合基本面穩健標的,否則風險高。


3.資金工具

專業資金通過 ETF 淨流入、期貨套利、融資杠杆等工具集中進場,可快速提供流動性支撐,加速息值回補:

①ETF資金淨流入

高股息ETF單日淨流入超 10 億元,說明市場回補息值預期強烈。

②期貨套利資金

個股期貨溢價時,套利資金買現貨、賣期貨,形成穩定買盤,推動股價回升。

③融資餘額上升

投資者通過杠杆資金看漲,短期買盤增強。


舉例說明:當00878高股息ETF出現單日大額淨流入時,除息後股價迅速回補缺口,僅用2–3個交易日完成填息,比無資金介入周期大幅縮短。


為什麼填息比“股息率”更重要?

很多投資者習慣盯著股息率,認為高殖利率就等於高收益。實際上,股息只是賬面數字,息值回補才是真正獲利的關鍵。

1.股息只是賬面數字

  • 股價 100 元 → 配息 5 元 → 除息日股價變 95 元

  • 此時總資產未增加:左口袋換右口袋

階段 股價變化 股息收益 總資產變化 說明
除息前 100 元 0 100000 元 僅市值
除息日(未回補) 95 元 5 元 100000 元 股息入賬,但總資產不增值

2.填息成功 = 真正獲利

股價回到除息前水平(100 元) → 股息 + 價差 → 實際收益


舉例說明:假設某股票除息前後數據如下:

  • 除息前股價:100 元

  • 配息:5 元

  • 除息後股價:95 元

階段 股價變化 股息收益 總資產變化 實質效果
回補完成 100 元 5 元 105,000 元 股息 + 價差,真實收益
長期貼息 92 元 5 元 97,000 元 股息被價差抵消,虧損
  • 息值回補成功 → 股價回 100 + 領到 5 元 → 賺 5 元

  • 貼息未回 → 股價停在 95 + 領到 5 元 → 收益 0

3.數據驗證(台股 2024 年):

  • 股息率>5%,30 天息值回補成功率僅 38%,年化報酬 2.1%

  • 股息率 3%-5%,成功率 72%,年化報酬 8.5%

  • 股息率<3%,成功率 89%,年化報酬 4.3%

核心結論:中等股息率 + 高息值回補成功率 = 高報酬最佳組合。

4.投資啟示

  • 高股息 ≠ 高收益,必須關注息值回補成功率

  • 投資ETF或高股息股票時,優先選擇息值回補快、曆史成功率高的標的

  • 填息成功率決定股息真正能否“變現”,比單純盯股息率更關鍵


哪些股票比較容易“填息”?

1.(最實用的篩選條件)

①成功率高(≥80%)

  • 曆史數據是最佳參考

  • 過去配息多數都能回補的股票,風險低、成功率高,是輪動或複利策略的首選。

②平均填息天數短(≤30天)

  • 息值回補越快,資金周轉越高

  • 短周期息值回補標的可讓資金在一年內多次輪動,放大複利收益。

③盈餘穩定成長

  • EPS 越穩,息值回補越快

  • 盈利穩定的公司,股價在除息後更容易回升,實現快速息值回補。

④產業具有趨勢(如 AI、半導體)

  • 熱門行業更受資金青睞

  • 成長產業或景氣板塊的標的,資金流入活躍,股價息值回補速度更快。

⑤ETF 有大資金進場

  • 大資金推動,加速息值回補

  • 高息ETF或基金介入,可為除息後的息值回補行情提供流動性支持。


2.實戰 Check-List:除息前必看 10 條

  • 大盤是否站上年線?

  • 過去5年填息成功率 ≥80%?

  • 平均填息天數 <30 天?

  • 配息金額與殖利率是否合理?

  • 是否獲利成長股?

  • 是否有外資買超趨勢?

  • 是否處於箱體底部?(風險小)

  • 是否在產業上升周期?

  • 是否除息當周有財報利多?

  • 是否具備多頭技術形態?

滿足7條以上 → 高概率息值回補。


常見誤區

❌ 迷思 1:殖利率越高越好

✔ 真相: 高殖利率但不填息 → 實際報酬接近 0

股息只是賬面數字,股價貼息時,現金股息被價差抵消,收益幾乎為零。

❌ 迷思 2:公司派息就是利多

✔ 真相: 股價會自動扣除同等金額 → 利多中性

除息當天,股價下調股息金額,總資產不變,派息本身並非實質利好。

❌ 迷思 3:除息日買進也能領息

✔ 真相: 必須在除息日前一天收盤前買入才有資格

T-1日收盤前持股才可登記領取現金股息。除息日買入不享股息。

❌ 誤解 1:高股息 = 能賺更多

事實: 若股價貼息,高股息反而更賠錢

股息高但股價未回升 → 總資產可能縮水,反而虧損。

❌ 誤解 2:ETF一定容易填息

事實: ETF與大盤高度相關,大盤弱時也可能長期貼息

大盤走勢是ETF息值回補速度的重要因素,高流動性也不保證快速回補。

❌ 誤解 3:股息發越多越好

事實: 太高的股息往往來自“獲利衰退”

股息率異常高可能是公司利潤下降、被動派息,高收益伴隨高風險。

❌ 誤解 4:只要等就會填息

事實: 極端狀況下,股價可能永遠回不去

息值回補成功率不是 100%,長期貼息會侵蝕投資者收益。

❌ 誤解 5:填息與產業無關

事實: 景氣循環股(航運、面板)貼息風險最高

高波動產業、周期性行業股,除息後股價回升速度慢,容易長期貼息。


結語

填息是除權息行情中的“關鍵一躍”:

  • 股息只是“會計數字轉換”,

  • 息值回補才是實質報酬來源。

對投資者而言,掌握“高概率+快速度”兩大核心,再輔以杠杆工具與資金滾動策略,就能把一年一次的“股息季”變成複利增長的“加速季”。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材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