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時值2025年第三季尾聲,全球人工智慧的競賽非但沒有絲毫降溫,反而進入了白熱化的新階段,AI 伺服器市場呈現出爆發式成長態勢。
早在月初高盛發布的研發中就指出,受超大規模和二線雲廠商強勁需求驅動,2029 年AI 伺服器市場預測已從3,860 億美元飆升至5,810 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將達38%。
在這一背景下,緯創和鴻海作為業界的知名企業,無疑是資本市場的焦點。在目前的市場節點,投資人該如何抉擇?
1、技術領先性與顧客黏著度
根據2025年上半年的財報及法說會信息,緯創在GPU基板與高端AI伺服器(搭載Blackwell 架構的DGX、HGX系統)的製造上,依然保持著顯著的技術優勢和市場份額。
其與英偉達的合作關係已超越單純的代工,深入到共同設計(Co-design)領域。這種高門檻的技術合作,建構了強大的護城河,使得客戶轉換供應商的成本極高,確保了訂單的穩定性和毛利率的韌性。
近期市場傳出緯創已獲得下一代「Rubin」架構AI伺服器的優先訂單,此利好消息進一步強化了其技術領先的市場形象。
2、垂直整合與獲利能力
緯創透過旗下子公司緯穎科技直接面向超大規模資料中心客戶(微軟、Meta),實現了從組件到整機櫃的垂直整合。其在機櫃級設計與液冷技術上的佈局,正是為了因應AI伺服器耗電量持續飆升的挑戰。
自2025年以來,隨著液冷解決方案的滲透率加速提升,緯創集團在該領域的先發優勢正逐漸轉化為實際的營收與利潤。從財務表現來看,緯創的AI伺服器業務貢獻的毛利率顯著高於傳統業務,成為驅動其獲利成長的主要引擎。
▶隱憂
顧客集中度風險: 對少數核心大客戶的依賴度較高,若任一主要客戶的訂單發生波動,將對營收造成較大衝擊。
產能規模限制: 相較於鴻海,緯創的整體產能規模較小,在應對多個客戶同時爆滿需求時,可能面臨產能分配的壓力。
與緯創的「精兵」策略不同,鴻海核心優勢在於無與倫比的全球製造規模、完整的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多元化的客戶基礎。
1、全球製造與供應鏈韌性
鴻海憑藉著智慧型手機時代累積的龐大製造管理經驗,能將AI伺服器的生產迅速規模化、標準化。
其在全球(包括北美、東南亞、墨西哥)的生產基地佈局,能有效提供客戶「當地生產、當地供應」的解決方案。 2025年,鴻海在墨西哥及越南的AI伺服器產能持續開出,成功吸引了更多尋求供應鏈多元化的美國雲端服務商(CSP)訂單。
2、CMMS模式與全方位解決方案
鴻海獨有的「零組件、模組、次系統、系統」垂直整合模式,使其能有效控製成本並確保關鍵零組件的供應穩定。
從GPU基板、機殼、電源到散熱模組,鴻海能自產大部分關鍵組件,不僅提升了毛利率,更在組件短缺時期展現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此外,鴻海正積極從“製造”轉向“製造+服務”,提供從資料中心設計、液冷解決方案到維運管理的一站式服務,旨在抓住整個AI基礎設施市場的商機。
▶挑戰
毛利率壓力: 由於其業務規模龐大,AI伺服器業務對整體毛利率的拉升效果,在短期內可能不如緯創那麼顯著。消費性電子等傳統業務的周期性波動仍會對整體業績產生影響。
業務反應速度: 巨型企業的決策與調整流程相對較長,在面對快速變化的技術與市場時,其彈性可能略遜於更專注的競爭對手。
對比維度 | 緯創(3231) | 鴻海(2317) |
核心策略 | 精兵突進,深度綁定 | 航母艦隊,生態通吃 |
市場定位 | 高階AI伺服器系統設計與製造專家 | 全球全鏈條AI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提供者 |
技術優勢 | 高階GPU基板與系統設計,液冷技術先驅 | 規模製造與成本控制,CMMS垂直整合模式 |
客戶結構 | 集中,深度依賴核心大客戶(如英偉達) | 多元,覆蓋各大雲端服務商及品牌廠 |
產能與供應鏈 | 產能相對專注,有彈性但規模有限 | 全球佈局,規模龐大,供應鏈韌性極強 |
財務特徵 | 高成長、高毛利,績效彈性大 | 營收規模龐大,穩健成長,防禦性強 |
主要風險 | 客戶集中度風險,產能天花板 | 毛利率提升較慢,業務週期波動影響 |
最佳投資畫像 | 成長型投資者:追求高成長,能承受較高波動 | 價值/穩健型投資者:重視穩定性與長期生態紅利 |
「成長型」投資人: 緯創可能是您的首選。 它在AI伺服器高階領域的純粹度更高,技術壁壘明確,績效的成長彈性和毛利率提升空間更大。
「價值/穩健型」投資者: 鴻海則更具吸引力。 其龐大的規模與多元的業務構成了天然的抗波動緩衝墊。全球供應鏈佈局和完整的生態系整合能力,使其在長跑中更具耐力。
投資人在選擇時,除了關注兩家公司的季度財報,更應密切關注其在新一代技術(如液冷、CPO共封裝光學)上的進展、關鍵客戶的訂單動態,以及全球產能擴張的實際落地情況。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