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商和交易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定位、交易方式、獲利和市場功能等多個維度。兩者雖分工不同,但在金融體系中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市場高效運作。
在金融市場中,常常有人會混淆「做市商」和「交易所」這兩個概念。雖然它們都涉及交易,但本質上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
做市商和交易所的差別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做市商是參與者,交易所是平台:
交易所是一種中立的撮合平台,它就像一個大型“交易市場”,為所有買賣雙方提供一個公平、公開、透明的交易環境。其本身並非直接參與買賣,而是透過系統撮合掛單成交。
而做市商是一種特殊的交易參與者,站在市場第一線。他們在沒有自然買賣盤時,主動掛出買入和賣出報價,維持市場價格的流動性和穩定性。相當於你去集市買蘋果,交易所就是這片集市,而做市商就是其中擺攤賣蘋果的攤主。他不僅賣,還可能在你想賣的時候從你手中收購。
一個撮合交易,一個自擔風險:
交易所的機制是撮合撮配。例如你想買一支股票,只要市場上有人願意賣,系統就會把你們配對成交。交易所不持有資產,也不介入價格決定。
而做市商會自己報出買入價和賣出價,即便暫時沒有人交易,他們也持續「掛單」維護市場運作。他們可能先買進再賣出,也可能先賣出再買回,承擔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獲利模式不同:收手續費vs 賺點差
▶交易所的獲利模式主要是收取:
•每筆交易的手續費(例如你買入100股股票,支付0.5美元手續費);
•上市公司繳交的掛牌費用;
•市場數據服務費(如賣給券商即時行情數據)。
做市商的利潤則來自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點差。例如某股票買入價為99元,賣出價為101元,做市商如果在這之間反覆撮合交易,就能從中賺取差價。
交易所依賴供需,做市商主動提供:
做市商和交易所的區別從交易機制來看,交易所本身不製造流動性,只是提供交易平台。也就是說,所有人提交的買單和賣單都會排進一個隊列,系統會依照價格優先、時間優先的原則自動匹配。市場冷清時,交易所也無能為力。
而做市商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主動製造流動性。他們自己直接報出買賣報價,用戶看到的價格就是和做市商交易的價格,不再經過「排隊等對手方」。
例如在美股市場,你掛單買一支相對冷門的股票,發現很久都沒人賣出。這時,一個做市商可能會主動站出來,賣給你你想買的股票,雖然他可能當時並沒有庫存,但他會在其他地方同步對沖風險。
這就是做市商在背後默默維持市場流動性的一個典型場景。而在交易所,如果沒人賣,這筆交易就只能繼續掛著,永遠等不到成交。
維度 | 交易所 | 做市商 |
本質角色 | 撮合平台 | 市場參與者 |
是否參與交易 | 否 | 是 |
獲利方式 | 手續費 | 買賣點差 |
是否承擔風險 | 否 | 是(價格波動、庫存風險) |
提供流動性方式 | 不主動掛單 | 主動掛出買賣價 |
舉例 | 納斯達克、紐交所、上交所 | Citadel、Virtu、Jane Street |
另外,雖然兩者都受到監管,但監管的重點也不一樣。交易所作為交易規則的製定者和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承擔更高層次的責任。而做市商更注重自身交易的合規性、價格行為的合理性、風險控制能力。
透過上述內容,相信您已對做市商與交易所的差異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從整體來看,二者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存在。一個高效率運作的市場,既離不開公平透明的交易所機制,也需要有足夠多的做市商為交易提供流動性支撐。兩者共同建構了現代金融市場的核心基礎,也直接影響著一般投資者的交易體驗。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