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5年11月25日
近日,台灣衛福部擬在2026年推動《健保法》修法,將薪資以外「單筆超過2萬元」的利息、股利等收入課征2.11%補充保費,且扣繳上限提升至5000萬元。消息一出,引發存股族強烈反彈,行政院隨後緊急喊卡、宣布暫緩。那麼,存股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受到如此關注?

存股(Dividend Investing)是一種結合“存錢”與“投資股票”的長期策略,核心理念是:
持續買入穩定配息股票
長期持有,賺取股利與股價成長
像儲蓄一樣累積資產
對許多人而言,它是追求被動收入的重要工具,將股票視為“會生蛋的雞”,股利就是“利息”。
1.誰適合存股?
沒時間盯盤、偏好穩健投資的人
想建立長期穩健資產配置的人
願意等待資產複利成長的人
能夠花時間研究企業基本面並堅持紀律投資的人
2.與傳統炒股的區別
| 維度 | 炒股 | 存股 |
| 目標 | 價差收益 | 持續現金流 |
| 周期 | 短期(日~月) | 長期(年~十年) |
| 成功指標 | 賣出價 > 買入價 | 每年股息覆蓋生活支出 |
| 心態 | 低買高賣 | 高買更高賣,股息再投入 |
關鍵特點:
時間維度≥5年
標的多為行業龍頭或大盤指數
現金流再投入,形成複利循環
3.核心精神
用時間平滑波動:長期持有,短期股價波動不影響整體收益
用複利放大資產:股息再投入,長期累積資產
現金流可預期:像“終身年金”,可支撐生活或再投資
4.意義
存股族不以短線價差為目標,市值增值只是“額外 bonus”:
股價上漲:可部分獲利,同時保留原始股數繼續領息
長期持有:讓股息基數變大,未來股息金額持續提升
5.核心策略
選擇優質標的:行業龍頭、穩定現金流、高股息
堅持長期持有:不受短期市場波動影響
股息再投入:形成複利循環,讓資產隨時間累積增值
一句話總結:
存股 = 以股東身份長期持有高股息、低波動資產,用股息再投入+時間複利,把股票變成“債券化”的終身年金。
它並不是單純“等股價漲”,而是靠 現金股息 + 市值增值 + 股息再投資(複利) 三力驅動。
股息:基礎收益
市值增值:附加獎勵
再投資:複利放大器
下面為投資人必懂的完整收益邏輯。
1.現金股息:基礎收益
股息是公司將稅後利潤分配給股東的現金回報,是存股族的主要現金流來源。
收益特性
周期性發放:季配、年配等,有規律現金流,可用來生活或滾回投入。
抗波動:只要公司賺錢、政策穩定,即便股價跌,股息仍照發,具下跌緩沖效果。
舉例說明:以台塑為例,其每股配息8元,假設投資者持股10張(10000股),具體如下:
| 項目 | 數值 | 備注 |
| 持股數 | 10000 股 | 10 張 × 1,000 股/張 |
| 每股配息 | 8 元 | 2023 年實際配發 |
| 現金股息總額 | 80000 元 | 8 × 10000 股 |
| 平均買入價 | 80 元 | 近期均價估算 |
| 本金 | 800,000 元 | 80 × 10,000 股 |
| 現金股息率 | 10% | 80,000 ÷ 800,000 |
| 定存對比 | 1.5–2% | 銀行一年定存利率 |
| 補充保費(新制) | 1688 元/年 | 80000 × 2.11% |
| 稅後淨現金流 | 78312 元/年 | 80000 – 1,688 |
| 淨股息率 | 9.79% | 78312 ÷ 800,000 |
▷股息是存股的“基礎收益”,扣除健保補充保費、稅後仍有穩定現金流。
2.市值增值:附加收益
當公司長期成長,股價自然向上,形成資本利得。
收益邏輯
股價長期趨勢由淨利潤持續成長 決定:
盈利上升 → 每股淨值上升
市場預期提高 → 估值上升
形成 戴維斯雙擊

舉例說明:以台積電(2013→2025)為例,其數據具體如下:
淨利:1881 億 → 4523 億
股價:115 元 → 1375 元
若2013持有1張(成本11.5萬),那麼:
2025 市值約 萬
僅市值增值就賺 萬
| 項目 | 數值 | 說明 |
| 2013 買入成本 | 11.5 萬 | 1000 股 × 115 元 |
| 2025 市值 | 137.5 萬 | 1000 股 × 1,375 元 |
| 市值增值 | +126 萬 | 137.5 – 11.5 |
| 12 年累計股息 | ≈ 31.9 萬 | 股息加總 |
| 總利益 | ≈ 157.9 萬 | 增值 + 股息 |
| 總報酬率 | ≈ 1,373% | 157.9 ÷ 11.5 |
| 年化複合股價漲幅 | ≈ 23% | (1375/115)^(1/12)−1 |
▷對長期存股而言,成長股的市值增值往往比股息本身更可觀。
3.股息再投資:複利發動機
現金股息是“燃料”,再投資讓燃料變“加速器”。
①複利邏輯
股息買更多股票 → 更多股票產出更多股息 → 再買更多股票
時間越長,複利效果越明顯
舉例說明:以中鋼為例,假設(2008–2024)股息再投資初始1張(1000股),成本約25000元,那麼:
6年後持股變1730股(增加 73%)
以2024均價28元估:市值 48.440 元
年化報酬相比單純持有如下:
| 收益來源 | 再投資組 | 單純持有組 |
| 資本增值 | +3,000 元* | +3,000 元 |
| 股利再投增值 | +24,948 元 | 0 元 |
| 合計 | +27,948 元 | +3,000 元 |
→ 複利差距來自“股數增加”,長期堅持再投資可顯著提升年化報酬率。
②實戰操作
使用券商的自動股息再投資(DRIP)
優先買 高股息、穩健龍頭
市場下跌時堅持再投資 → 相同股息買到更多股數
避免中斷:複利最怕“暫停”
1.存股標的四大核心篩選指標
挑選長期高股息標的,需關注 持續性、收益性、分紅與成長平衡、行業護城河 四大核心維度。
①連續5年以上配息不中斷
核心解讀:驗證公司分紅意願與抗周期能力
判斷方法 / 實例:
查看公司曆年股息分配表,確認無中斷
注意配息金額波動:減少超 30% 要謹慎
優先 10 年以上配息,如中華電 25 年、台塑 34 年
②近 5 年平均現金殖利率 ≥4%
核心解讀:確保被動收入長期達標,高於銀行定存
判斷方法 / 實例:
現金殖利率 = 年度現金股息 ÷ 當年平均股價 × 100%
避免短期高股息但股價暴跌的“虛高殖利率”
示例:台積電 5年平均 4.2%,0056 ETF 平均 5.5%
③股息發放率 50%-80%
核心解讀:平衡分紅與公司再投資能力
判斷方法 / 實例:
低於 50%:股東回報不足
高於 80%:可能影響公司發展
優質標的:股息發放率穩定,波動幅度 <15%,如中華電 60%-65%
④行業護城河深、政策風險低
核心解讀:保障長期盈利能力
判斷方法 / 實例:
優選:電信、公用事業、金融、半導體龍頭
避開高政策風險或強周期性行業,如新能源補貼依賴、房地產、航運
| 代號 | 公司 / ETF | 核心優勢 |
| 2330 | 台積電 | 連續34年發放股利,近5 年平均殖利率1.96% |
| 2412 | 中華電 | 連續28年配息,近5年平均殖利率3.71% |
| 6505 | 台塑 | 連續35年配息,近5年平均殖利率4.25% |
| AAPL | 蘋果公司 | 穩定現金流、長期股息增長 |
| BAC | 美國銀行 | 銀行業龍頭,股息穩健 |
| KO | 可口可樂 | 連續84年派息 |
| ABT | 雅培 | 連續84年派息 |
2.存股標的風險規避
①避開高波動標的(年化波動率 >20%)
高波動意味著短期價格大幅漲跌,可能需要多年股息才能彌補虧損。
方法:查詢近 3 年年化波動率,優先選擇 <15% 的標的(如中華電 10%、0056 ETF 12%)。
避開小盤股、單一行業股(如新能源小盤股波動率 28%)。
②避開收益忽高忽低標的(景氣差配息腰斬)
景氣好高分紅,景氣差配息大幅下滑,影響被動收入。
方法:查看近 5 年股息波動率,優先 <20%;避開強周期性行業(航運、鋼鐵)。
實例:台塑 5 年股息波動率 15%,即使行業下行期,股息仍穩定。
存股工具主要分為高股息ETF與高股息個股,各有特點,適合不同投資人群。
1.高股息 ETF:風險最低、最適合新手
優點:
分散風險,規避個股黑天鵝
管理費低(0.15%-0.3%)
自動化股息再投資
操作要點:
每月定投
開啟自動股息再投資
至少持有 5 年
適合對象:月薪族、懶人族、新手
風險:系統性風險無法避免,大盤下跌時 ETF 同樣下跌
總結:想穩定累積、無需研究財報的人,ETF 是最優選擇
2. 高股息個股:潛力大、但需研究能力
優點:
股息高 + 股價有上漲潛力
操作方法:
財報分析
控倉 10%-15%
每季追蹤
適合對象:
有研究能力、能承受波動的投資人
風險:
公司暴雷、股息斷掉
耗費時間精力
總結:適合願意研究財報、追求長期高收益的投資人。
①風險分散能力
| 工具類型 | 風險特征 | 分散效果 |
| 個股 | 高度集中,單一公司崩盤可虧本金大幅 | ★★ |
| 主動基金 | 持倉多只個股,但行業集中或選股失誤仍虧損 | ★★★ |
| 指數 ETF | 持倉 20-50+ 只個股,跨行業分散風險 | ★★★★★ |
▷意義:時間換複利,分散風險保障長期持倉,不受單一企業影響。
②內扣成本低
| 投資標的 | 年化成本 | 20 年後 10 萬元收益 |
| 個股 | 0.89% | ≈34.7 萬元 |
| 主動基金 | 1.50% | ≈30.1 萬元 |
| 指數 ETF | 0.3%-0.4% | ≈41.6 萬元 |
▷意義:低成本 ETF 可最大化長期複利收益。
③高透明度與安全性
個股:財報滯後,信息不對稱,容易踩雷
主動基金:持倉披露低,基金經理可能暗中調倉
指數 ETF:每日披露持倉,規則公開,無破產風險(成分股退市會自動調整)
▷意義:ETF 高透明度讓投資者安心長期持有,不必頻繁盯盤。
| 類型 | 核心目標 | 適合人群 |
| 市值型 | 資本利得 | 30 歲以下、資產擴張期、無現金流壓力 |
| 高股息型 | 穩定現金流 | 40 歲以上、現金流需求、低風險偏好者 |
它不是盯短線漲跌,而是選擇長期賺錢、願意分錢的公司,靠股息和複利累積財富。核心三步:
挑選優質公司
在合理價格區間分批買入
用時間換複利,不靠股價暴漲
1.挑“長期會賺錢、願意分錢”的公司
存股標的本質是 “現金機器”,你要確認它能 長期賺錢、也願意 把錢分給你。
①長期賺錢看三件事
| 指標 | 判斷標准 | 說明 |
| 毛利率 / 淨利率 | 連續 5 年維持產業前 30% | 避免景氣循環大波動的公司 |
| 自由現金流 | 經營現金流>淨利 | 表示賺錢是真的,不是賬面數字 |
| 護城河 | 市占≥20%、專利/品牌/規模優勢 | 避免低技術門檻產業 |
▷示例:台積電、統一超、食品龍頭 → 長期自由現金流穩、股利穩定
②願意分錢看兩項
| 指標 | 好的標准 | 留意事項 |
| 股息發放率 | 30%-70% | 太高=影響再投資,太低=不重視股東 |
| 股息連增 | 連續 5 年以上 | 避免 “高股息陷阱”(股價跌造成的假高息) |
⚠️排除:淨利下降卻硬發高股息的公司=危險
2.在合理價格區間分批買入
關鍵是:不追高、不滿倉、分批布局。
①如何判斷合理價位?
| 工具 | 判斷方法 | 示例 |
| PE分位數 | 低於近5年 PE 50% 分位數 | 近5年PE區間 8–20倍,現12倍=合理 |
| 股息率反向驗證 | 當前>近 5 年平均 10% 以上 | 過去 4%,現在 4.5%=可能被低估 |
②分批買入策略(金字塔法)
首買 30%-40% 資金(在合理價格區間)
跌 10%-15% 補 20%-30%(基本面不變前提下)
單股持倉上限:20%
目的:拉平成本+降低錯誤一次買滿的風險。
3.用時間換複利,不靠股價暴漲
存股獲利來自股息再投資,不是價格波動。
複利威力(股息率 4%,再投資)
10 萬 → 20 年後 ≈ 21.9 萬
10 萬 → 30 年後 ≈ 38 萬
關鍵:堅持越久,複利力道越大。
存股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通過三個階段循序漸進,讓新手穩健累積資產,同時感受複利威力。
1.第一階段(1–2 年)——從高股息 ETF 開始
目標:低風險試錯 + 感受複利
操作策略:
選 1–2 支主流高股息 ETF(如 0056 台灣 50 高股息、00878 富邦高息 ETF)
每月定投 3,000–5,000 元
開啟股息自動再投資
核心理念:
ETF 分散風險、低成本,適合新手練習定投
先養成長期持有與複利思維
2.第二階段(2–3 年)——練習個股配置
目標:提高收益上限 + 降低分析難度
操作策略:
ETF 盈利穩定(年化 ≥4%)後,可拿出 20%-30% 資金配置個股
挑選 3–5 支個股,從 ETF 成分股的龍頭開始(如台積電、統一超、食品龍頭)
每季度檢查財報與股息政策
核心理念:
個股可提升組合收益
仍以穩健標的為主,避免高波動或不穩定股息
3.第三階段(3 年以上)——打造穩定組合
目標:現金流穩定 + 資產增值
組合策略:
ETF:60%-70%(穩定現金流)
個股:30%-40%(增長潛力)
每年做一次年度體檢:核查基本面 + 調整倉位
核心理念:
以 ETF 為基礎,保證現金流
個股提供額外增值潛力
長期堅持,充分發揮複利效果
存股不是追短期股價,而是靠股息 + 市值增值 + 股息再投資。按階段循序漸進,讓資金穩定增值。
了解“股息 ≠ 贈禮”,而是“把本金還一部分給我”
接受高股息長期可能落後大盤 1.5–2 個百分點
具備“股息再投入”紀律,不會提前花掉
高股息持倉 ≤ 股票部位 40%,其餘給市值型 ETF
每年檢視“現金殖利率、配息覆蓋率、指數規則變更”
打勾 5 項,才算真正“會存股”,而非“被存”
它的核心是長期持有優質資產,但並非 永不賣出。當標的出現以下情況,應果斷賣出,避免收益受損或錯失更好機會。
1.三大核心賣出場景
①基本面質變
核心邏輯:標的長期賺錢能力下降,繼續持有可能導致股息縮水 + 本金虧損
判斷標准 / 操作要點:
連續兩季營收年減 >15% 且股息發放率 >100% → 透支式分紅 + 營收下滑 = 危險信號
毛利率連續 3 年下跌累計 >10% → 核心盈利能力下降
股息發放率連續 2 年 <20% → 盈利但不願分錢
產業競爭長期衰退 → 顛覆性技術或政策導致長期競爭力喪失
②更好機會成本
核心邏輯:同風險等級下,可換收益更高標的,提升組合效率
判斷標准 / 操作要點:
找到同風險、殖利率高 2% 以上的新標的
操作策略:分批賣出原標的(避免一次性賣出踏空),同步買入新標的,最大化資金利用效率
③資金需求
核心邏輯:退休或大額支出需理性兌現部分資產
判斷標准 / 操作要點:
分批賣出(反向成本平均法):總賣出金額分 3 批,每批間隔 1-3 個月
避免一次性賣出導致資金縮水
特殊場景:保留核心股息倉位,僅賣出市值增值部分,保證被動收入不受影響
2.賣出的“三大禁忌”
①忌因短期股價下跌而賣
股價單月下跌 <20%,未出現基本面質變,不宜賣出
②忌因短期股息減少而賣
研發或擴產導致當年股息小幅下降(<10%),長期潛力仍在
③忌因別人賣而賣
跟風拋售易陷入追漲殺跌誤區,破壞長期計劃
| 看什麼(觸發賣出) | 不看什麼(避免盲目賣出) |
| 基本面質變(營收、毛利率、發放率) | 短期股價波動(單月漲跌 <20%) |
| 機會成本(同風險 + 高 2% 殖利率) | 短期股息小幅變化(年減 <10%) |
| 剛性資金需求(退休、大額支出) | 市場情緒 / 他人決策(跟風拋售) |
核心理念:
存股賣出是為了更好地持有:
賣出惡化標的,避免損失擴大
賣出低效標的,換入更優資產
賣出滿足資金需求,理性兌現收益
始終記住:存股核心是抱住好公司,而非抱住所有公司,該賣則賣,才能穩健實現長期目標
新政核心:股利、利息、租金年收入超 NT$20000,統一按 2.11% 課征補充保費(年度結算)。
對長期靠股息創造現金流的存股族而言,這項政策等於是直接削減他們的“生活現金流”,因此反應特別強烈。原因如下:
1.現金流受損:領多少、被扣多少
2.11% 的補充保費 = 直接從現金流口袋裏拿錢
月配 ETF、年年穩定領股息的族群受影響最大
舉例:每月領 10,000 元股息 → 新制扣 211 元/每月
2.政策針對性強:月配族、中高息ETF全被打到
舊制:單筆不超過 2 萬可避免補充保費 → 可拆單
新制:年度累計超過門檻就全額課征 → 拆單技巧失效
月配、ETF、家庭拆單都無法規避
3.心態落差:長期投資反被“懲罰”
存股族是“長期持有者”,非投機者。
過去政府一直鼓勵“長期投資、穩定退休金”,但這次政策讓投資人覺得:
“越認真長期投資的人,被扣得越多。”
因此反彈極大。
| 項目 | 舊制規則 | 新制規則 (2027 起) | 關鍵提醒 |
| 課征門檻 | 單筆 ≥ NT$20,000 | 年度累計 ≥ 6 萬 | 拆單/拆季策略失效 |
| 適用稅率 | 2.11% | 2.11% | 可抵綜合所得稅,但現金流減少 |
| 年度扣繳上限 | NT$1,000 萬 | 同上 | 一般人基本不會用到 |
| 合法避稅方式 | 拆單、拆季、分戶 | 無 | 全部失效 |
舉例說明:假設台積電季配 2.5 萬,那麼:
新制全年扣 1688 元
舊制可拆單避免部分扣款 → 新制全額扣
Q1:現在大盤 2 萬 7 千點,還適合存股嗎?
A: 其收益取決於“買入價 vs 未來現金流”,而非指數絕對點位。用 DCF(折現現金流)找安全邊際,比盲目猜高低點有效。
Q2:高股息 ETF 與普通 ETF 差別?
A:
高股息 ETF:選股以“現金殖利率”權重為核心 → 提供穩定現金流,但潛在市值增值有限,適合現金流需求型投資者。
普通 ETF:市值加權 → 重視資本增值,現金流低。
Q3:存股要存多久才開始複利?
A: 台股1997–2023統計顯示,任意滾動10年年化報酬 ≥7%概率達86%。建議以 10 年為基本單位。
Q4:會不會買到高點?
A: 定期定額天然平滑價格波動。實證顯示,即使在2007年高點開始,每月定投,持有滿7年仍可實現正報酬。
Q5:需要看財報嗎?
A: ETF 追蹤指數,成分股調整由交易所公布,無需研究個股財報,適合“懶人”。
Q6:存股要存多少張才夠?
A: 公式:月支出 ÷ 每張月配息
例:月支出 3 萬,00878 每張月配約 120 元 → 需 250 張(約 450 萬)可覆蓋。
Q7:現在開始會不會太晚?
A: 市場長期向上,“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但需准備:緊急預備金 ≥6個月,無高息負債。
Q8:可以只存一張 ETF 嗎?
A: 可以。ETF 已內建 50–200 檔成分股,“單檔即可分散”。小資金可先集中火力,方便加碼。
存股是一種以股息為核心、用時間與複利積累資產的長期投資方式:
標的選擇 × 配息頻率 × 稅務效率 × 再投資紀律 四個維度優化
了解政策、保持彈性 → 時間站在自己這一邊
投資第一目標:稅後最大化,剩下交給複利和時間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材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