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在高本益比,賣在低本益比,並非錯誤策略,而是提醒投資人不能只看數字高低,更應理解背後的成長預期、基本面變化與潛在風險訊號。
投資股票時,很多人聽過一句話:「買在低本益比,賣在高本益比」。這基本上是指在股票價格相對便宜時買入,在價格相對貴時賣出,達到獲利最大化。但最近有人提出相反的觀點:買在高本益比,賣在低本益比。乍聽起來有些反直覺,到底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該怎麼理解和運用?
本益比(PE Ratio)是最常用的股票估值指標之一,計算方式是股票價格除以每股盈餘(EPS)。簡單來說,市盈率反映市場願意為當前獲利支付多少倍價格。
高市盈率通常表示投資人對該公司的未來成長預期較高。
低市盈率可能意味著股票價格便宜,或市場對未來前景有疑慮。
傳統觀點是買低本益比股票,因為它們看起來便宜,有下跌緩衝空間;賣出高本益比股票,趁高點兌現利潤。但現實並非總是如此簡單。
一些成長型公司,尤其是科技、生技領域,往往本益比極高。因為市場預期其未來獲利將快速成長,所以願意先買入,即使當前獲利不多或還在虧損。
成長潛力強:高本益比反映市場對公司成長有信心,投資人買的是未來而非當前數字。
市場熱點效應:有些產業或主題受到追捧,短期本益比拉高,股價跟著上漲。
創新領先優勢:高市盈率公司通常在新興市場或技術領域領先,投資者願意付出溢價。
因此,買在高本益比不一定錯,關鍵在於判斷公司是否真有成長動能。換句話說,買在高本益比,賣在低本益比,有時反而是掌握調整節奏的策略,適用於高速成長後面臨回檔的個股。
賣出低本益比股票,看似便宜,但也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
股價下跌後市盈率變低:若公司獲利未變但價格大跌,市盈率自然下降,這時賣出可能是停損。
獲利大減,價格反應滯後:若基本面惡化,獲利大幅下滑,本益比雖低,卻反映風險上升。
賣在低本益比,有可能是市場對公司前景悲觀,價格也折射出風險。這時賣出是為了避免更大損失,也是一種理性因應。也就是說,如果一開始是“買在高市盈率,賣在低市盈率”,未必是判斷錯誤,反而是順勢調整。
買賣股票時,不能只看本益比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結合以下因素:
獲利成長的持續性:判斷獲利是穩定成長還是短期膨脹。
產業週期與市場情緒:週期性產業市盈率波動明顯。
公司競爭優勢與財務狀況:核心能力與穩健財報能撐起高估值。
宏觀經濟環境:利率、政策等都會影響整體估值水準。
例如,蘋果公司在高速成長時期市盈率高,但業績穩定,買進後股價持續上漲;反觀傳統產業龍頭因成長趨緩,市盈率下降,賣出避免拖累。
「買在高本益比,賣在低本益比」不是絕對錯誤,而是提醒我們:估值背後不能只看數字。高本益比代表期待,低本益比可能反映失望。投資時必須結合成長力、產業趨勢及整體市場環境深入判斷,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進出點,避免被表象誤導。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
台指夜盤為台灣投資人提供了延長交易時間和靈活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重要工具,助力更有效的風險管理和多樣化操作機會,提升整體交易靈活性與效率。
2025年07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