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5年11月11日

日本軟銀集團11 月11 日(週二)正式宣布軟銀已於今年10月完成了出售所持的英偉達全部股份,套現58.3億美元。
英偉達過去12個月股價漲幅超過200%,軟銀2019年入股成本不足40美元/股,如今平均售價約182美元/股,五年獲利逾4倍,單季貢獻淨利超1.1兆日圓,直接推升Q2淨利至2.5兆日圓,是華爾街預期的6倍。
孫正義認為「算力紅利」讓位給「模型紅利」。英偉達的估值已隱含了未來三年全球GPU需求再翻兩倍的假設,而軟銀內部測算顯示,在OpenAI、谷歌、Meta三大超大規模客戶之外,其餘雲廠商的CAPEX增速將在2026年出現拐點。
同時,ASIC、TPU等專用晶片的滲透率提升,會削弱英偉達的定價權。換言之,英偉達的天花板已提前反映在市值裡,而軟銀需要把資金騰挪到「下一個指數級故事」。
軟銀此次售股並非透過二級市場拋售,而是採用「結構化回購+場外大宗」混合模式,英偉達本身回購了約20億美元,剩餘份額由三家主權基金接走,交易折價不足1%,既避免衝擊市場,也保留了未來戰略合作的空間。
孫正義在財報電話會上直言:“我們與英偉達的友誼仍在,只是資本配置必須與時俱進。”
賣出英偉達不到兩週,軟銀迅速宣布通過願景基金2號,於12月向OpenAI追加225億美元投資,其中150億美元為可轉換優先股,75億美元為附帶認股權證的次級債,投後估值高達8600億美元,較年初翻了一倍。
若以分析師給出的1兆美元上限計算,軟銀此次對應股權佔比約22%,一舉超越微軟,成為OpenAI最大外部股東。

孫正義給出的估價模型極具個人色彩:他把OpenAI比喻為「下一代電網」。在內部代號為「Stargate」的推演文件中,軟銀假設到2030年,全球前1000大企業的「認知支出」(Cognitive OPEX)將從目前的0.8%提升至8%,對應年化可服務市場(SAM)1.4兆美元。
而OpenAI憑藉GPT-6多模態生態與o1推理鏈的迭代,可望拿到35%的市場份額,折現後核心估值7000億美元,加上機器人、自動駕駛等邊緣業務,萬億市值只是「保守情形」。
軟銀為這筆投資設計了「三角套利」結構:225億美元資金並非一次性現金,而是以「晶片訂單+資料中心+客戶導流」三方抵充。
①晶片訂單
軟銀承諾2026–2028年向OpenAI指定的晶圓廠採購價值70億美元的定制AI加速器,台積電、三星已預留3nm產能,實際現金支出低於賬面投資;
②資料中心
軟銀與甲骨文、MGX合資的「星際之門」項目,首期2000MW電力容量優先供給OpenAI訓練集群,換取模型API價格折扣,預計三年節省算力成本45億美元,該部分直接沖抵投資款;
③客戶導流
軟銀旗下ARM、PayPay、WeWork Japan等生態企業,全部接上GPT-6 enterprise,承諾三年累計電話費不低於30億美元,OpenAI以1.2倍市銷率折算為股權對價。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