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5年11月14日
道瓊指數在前幾天不斷創新收高,讓不少人以為美股短線還能保持穩定向上的節奏。然而今天一開盤,市場情緒就發生了明顯變化,資金從高位迅速撤離,出現了「走勢說變就變」的情況。隨著賣壓持續擴大,三大指數全線回落,其中美股大跌納指領跌成為盤面上最醒目的現象,讓科技股投資人壓力驟增,也讓市場重新開始思考風險偏好是否正在降溫。

今天美股的表現可以說是一路往下走,並沒有出現像樣的反彈力道。尤其是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在這波美股大跌中跌幅最重,成為整個盤面的主要下行力量。
主要指數表現整理如下:
| 指數 | 收盤漲跌幅 | 說明 |
| 道瓊指數 | -1.65% | 連續創高後出現強勢回落 |
| 標普500指數 | -1.65% | 全板塊普跌,科技領跌 |
| 那斯達克指數 | -2.29% | 今日美股大跌主因,科技股全面承壓 |
科技股在今日的回檔特別顯眼:
特斯拉(TSLA)跌超6%,受需求、成本等不確定因素影響較大。
英偉達(NVDA)下跌3.5%,高位震盪時容易受到資金減倉影響。
AMD、甲骨文(ORCL)跌超4%。
唯一比較亮眼的是思科(CSCO)逆勢漲超4%,因為財報數據比市場預期更好。
中概股也跟著波動,那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下跌1.68%,阿里上漲1%,百度跌超6%。這種分化讓盤面看起來更像是資金在挑選性撤退,而不是全面拋售。
整體來看,這一輪下跌就是典型的:美股大跌納指領跌→ 科技股承壓→ 市場情緒同步走弱。
美股大幅調整後,影響並沒有侷限在美國本土,亞洲市場開盤時立刻反應了出來。今天的日本股市表現尤其明顯:
日經225開盤跌706.68 點
跌幅1.38%
開盤報50,575.15 點
日經225的走勢與全球科技鏈十分相關,半導體、AI、電子零組成、機械製造等板塊對納斯達克科技股的敏感度很高。
美股下跌後,日本市場自然感受到影響,投資人也更傾向先把高風險資產減一減,等情緒穩定後再重新評估。
這種情況說明,美股下跌回調,不只是美國自己的波動,也會對全球的科技板塊形成連鎖效應。

美股大跌納指走弱的同時,投資人也更想知道機構到底在怎麼調整持倉。貝萊德最新公佈的13F文件給出了比較清晰的方向。
增持部分:AI相關企業仍是重點
貝萊德第三季的增持數據非常集中,顯示機構對長期成長邏輯仍有比較堅定的看法:
微軟:增持1,028 萬股
亞馬遜:增持950 萬股
英偉達:增持1,947 萬股(最大增持對象)
加倉英偉達的動作尤其值得注意,因為這代表著機構對AI相關需求依然有高度信心,即使“美股大跌納指波動變大”,核心科技長期趨勢並沒有改變。
另外,摩根大通、波克夏等金融股也獲得加倉,屬於市場動盪時期的常規配置。
減持部分:蘋果、谷歌被調降部位
蘋果減持250 萬股
谷歌A+C 合計減持478 萬股
蘋果在本季面臨需求偏弱的問題;Google則因為廣告業務成長放緩,同時在AI領域面臨更多競爭壓力。機構的減倉也反映出市場在進行科技股內部的重新排序。
從這些動作來看,美股大跌回檔並沒有讓機構全面撤離科技股,而是把資金從成長性不那麼突出的部分轉向成長確定性更強的AI和雲端運算。

總結來看,這次美股下跌下壓並不是單一事件,而是:
道指前幾天漲太快,本來就有調整需求;
科技股估值高,遇到利率或需求不確定時更容易被減倉;
亞洲市場同步反應,情緒變化在全球蔓延;
機構持倉更偏向“挑公司”,不是科技股一邊倒。
投資人更關注的可能不是這一天下跌本身,而是:
科技股能不能重新吸引資金?估值有沒有重新變得更合理?利率預期是否穩定?
美股大跌納指領跌雖然看起來有些突然,但對市場來說,這反而可能是重新整理的機會。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