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2日
近期,美國股市表現強勁,美股三大指數——道瓊工業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那斯達克指數——齊創歷史新高,成為全球投資人的焦點。
截至收盤,標普500指數漲0.85%,報6587.47點;那斯達克指數漲0.72%,報22043.07點;道瓊工業指數漲1.36%,報46108點。特斯拉大漲超6%,甲骨文下跌逾6%。那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漲2.89%,其中阿里巴巴上漲8%,刷新自2021年底以來的新高。
資金持續流入風險資產,部分原因是市場預期美聯儲或將較快開啟降息。但同時,通膨和勞動市場的數據又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使得美股三大指數的上漲並非沒有風險。
在美股三大指數創新高背景下,市場關注通膨走勢,因為其直接影響美聯儲政策判斷。
指標 | 數據 | 備註 |
CPI年率(未季調) | 2.90% | 創2025年1月以來新高 |
CPI月率(季調) | 0.40% | 創七個月最大季漲幅 |
核心CPI(剔除食品與能源) | 0.30% | 基礎需求與住房成本推升 |
說明:即便排除能源和食品波動,住房和基礎需求仍在推動通膨,指數雖創新高,但市場對未來政策仍存顧慮。
美國8月非農就業僅增加約2.2萬人,遠低於市場預期;失業率從4.2%上升至4.3%;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也持續上升,接近2021年以來的高位。
這種「通膨上行+ 勞動市場疲軟」的組合,讓美聯儲在政策選擇上陷入兩難:
通膨高企→ 降息空間受限
就業與經濟放緩→ 若不及時放鬆政策,硬著陸風險增加
因此,市場不僅關注美股三大指數的表面漲幅,更在解讀背後的宏觀經濟訊號。
市場選擇「降息預期+ 成長股受捧」的邏輯:
科技股和中概股繼續受資金青睞
債市與美元表現分化,部分殖利率下行,部分持平
金龍指數近3%的上漲,顯示投資人對中概股成長潛力恢復信心
解讀:美股三大指數持續攀升,反映市場押注美聯儲政策彈性及企業獲利預期,尤其是科技及成長股類股成為資金重點佈局方向。
指數的強勢不僅影響美國,也對亞洲市場產生連鎖效應。電子零組件產業成為觀察重點,投資人關注美股行情與通膨預期如何透過匯率、成本和訂單影響供應鏈。近期國巨(2327)股價下跌便是例子。
國巨昨收約新台幣138元,下跌逾3%,成交量放大。過去一年,其股價在132.5元至662元間大幅波動,反映產業週期性與資金流動的敏感度。
在美股三大指數走強的背景下,國巨卻逆勢回調,反映原物料成本上升和下游需求復甦節奏不確定。投資人一方面追逐美股成長性,另一方面也需意識到零組件廠商在供應鏈中的脆弱位置。
市場普遍預期美聯儲將在9月中旬的會議上開啟降息或釋放明確訊號。但是否立即降息,以及幅度大小,仍需視未來幾週通膨與就業數據而定。
此外,還有幾個外溢效應:
美元匯率:若美元因通膨走高而升值,可能提高進口成本。對出口導向經濟體而言,既可能削弱競爭力,也可能增加負擔,進而影響獲利。
貿易/關稅政策:美中摩擦與關稅變動或持續推升成本,部分壓力會轉嫁至消費者端。
全球通膨與貨幣政策連動:若歐洲與亞洲通膨上行,各國央行或維持高利率,對高負債企業尤為不利。
整體而言,市場正處於通膨回升與政策預期交織的階段:
若通膨能回落,美聯儲將有更大空間循序漸進地降息;
若通膨持續受住房、食品、能源或關稅推動,而就業未惡化,降息節奏可能會推遲或減弱。
在這種環境下,美股三大指數的走勢不僅反映市場信心,也將成為觀察政策走向的重要風向標。
對投資人而言,建議保持以下策略:
分散配置科技股與中概股,避免過度集中風險;
電子零組件個股(如國巨)雖有機會,但在成本和需求不確定下波動更劇烈;
持續關注美元、利率及貿易政策,並做好彈性調整。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