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收購聯發科?專家為何認為不切實際!

2025年09月05日

近日,有英國媒體報告稱,輝達與聯發科進一步公開了合作晶片GB200 Grace Blackwell 的細節,由此引發市場猜測: NVIDIA是否會以約7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聯發科?


儘管兩家公司在AI和晶片領域合作密切,但多數產業專家認為,這筆收購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

聯發科近期市場行情

輝達收購聯發科不切實際的四大原因

(一)聯發科明確拒絕,獨立發展決心堅定

就在傳聞發酵不到24小時,聯發科已迅速正式闢謠,明確表示收購傳聞「不是真的」。


聯發科作為全球第四大晶片設計公司,在5G、物聯網和智慧型設備晶片市場擁有完整佈局。該公司近年來在天璣系列手機晶片上的成功,使其在全球智慧型手機SoC市佔率穩定在30%左右。


聯發科CEO先前也曾多次強調,公司將繼續作為「獨立的技術提供者」服務於全球客戶。這種獨立地位對於維持與各大手機廠商的平等合作關係至關重要。


(二)輝達收購Arm失敗,前車之鑑猶在

NVIDIA曾在2020年9月宣布以400億美元收購ARM,但最終因監理壓力於2022年2月終止。


監理障礙是收購最大難題。聯發科作為台灣重要的科技企業,任何收購都需要經過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批准,這類交易極難獲得通過。


而且聯發科晶片廣泛應用於小米、OPPO、vivo等手機品牌,關乎中國手機產業的供應鏈安全。


(三)策略定位差異,綜效有限

NVIDIA近年來聚焦於AI和資料中心市場,正從晶片供應商轉型為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其最新發布的Blackwell架構晶片主要面向AI訓練和推理、高效能運算領域。


而聯發科的優勢則在於行動裝置晶片設計,產品線覆蓋智慧型手機、智慧電視、平板電腦和物聯網設備。兩家公司的技術專長和市場定位有明顯差異。


從策略角度來看,收購聯發科對輝達的核心業務幫助有限。相較之下,透過合作而非收購的方式取得聯發科在行動裝置方面的技術能力更合理。


(四)客戶關係或受影響,市場格局生變

聯發科的客戶群包括蘋果、三星、小米、OPPO等全球主要手機品牌。這些廠商可能擔心收購後的聯發科喪失技術中立性。


如果輝達收購聯發科,手機廠商為避免依賴競爭對手,很可能轉向高通等其它供應商。這種顧客衝突問題在科技併購中常常被低估,但卻能決定併購的成敗。


聯發科作為獨立晶片設計企業,在維持市場競爭格局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監管部門可能認為收購將減少市場競爭,導致創新放緩和技術進步受阻。


輝達與聯發科合作優於收購

從技術互補和市場需求來看,英偉達與聯發科選擇深度合作而非收購,顯然是更明智的選擇。這種模式既規避了收購面臨的諸多障礙,也能充分發揮雙方的技術優勢。


在全球晶片產業,策略合作正在取代大規模併購成為新常態。 AMD與三星的合作,英特爾與ARM的聯手,都證明了這一點。


AMD授權GPU技術,三星則專注於Exynos晶片的製造與推廣。這種模式讓AMD無需投入巨額資金就能獲得市場份額,而三星則快速提升了其行動晶片的圖形處理能力。


類似地,英特爾與ARM的合作使x86架構巨頭獲得了進軍行動裝置市場的門票,而無需承擔收購帶來的巨額成本和整合風險。數據顯示,自2024年全球晶片產業策略合作協議數量年增35%,而併購交易量卻下降了20%。


對輝達和聯發科而言,合作關係展現出明顯優勢:

①保持客戶關係中立性

②降低營運風險

③加速創新週期

④應對市場不確定性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