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美聯儲內部關於利率決策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公開分歧之中。 11月12日,“美聯儲傳聲筒”Nick Timiraos指出“在鮑威爾近八年的任期內,美聯儲內部出現當前程度的分歧幾乎沒有先例。”
曾被市場視為板上釘釘的降息路徑,如今正因官員們對經濟威脅的不同判斷而變得撲朔迷離。
持續的通貨膨脹和潛在的勞動力市場疲軟,究竟哪個構成了更大的威脅?這一根本性判斷的差異,導致了美聯儲內部形成了立場鮮明的三大陣營。

(一)第一派:“鷹派懷疑者”
以堪薩斯市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施密德和最新表態的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穆薩勒姆為代表。穆薩勒姆明確表示“此刻必須謹慎行事”,並認為進一步放寬政策的空間“非常有限”。
他的理由非常充分:目前通膨率更接近3%,而非2%的目標;金融環境(股票和房價)已處於高位;貨幣政策更接近中性水平。穆薩勒姆強調,“我們需要繼續採取措施抑制通膨”,這表明他可能在未來會議上轉向反對降息。
(二)第二派:「中間觀望派」
以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主席戴利為例。她採取了更平衡的視角,既看到薪資成長放緩顯示勞動力需求降溫的正面訊號,也關注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生產力提升的潛力。
戴利坦言,「我們也不願犯下政策利率維持過久的錯誤,最終卻發現這對經濟造成了損害。」 這種態度體現了數據依賴模式下的審慎開放心態,是典型的「邊走邊看」立場,其最終投票傾向將高度依賴未來發布的經濟數據。
(三)第三派:「激進鴿派」
以美聯儲理事米蘭為核心人物。他旗幟鮮明地主張更大幅度、更快速度的降息,甚至呼籲12月的會議直接降息50個基點。
他認為,政策制定應有前瞻性,基於對未來12到18個月的經濟預測,而非「看後視鏡」決策。在他看來,通膨快速下降和勞動市場疲軟的證據已經足夠充分,進一步寬鬆「勢在必行」。
距離12月議息會議只剩一個月,降息前景卻從「大概率事件」變成「撲朔迷離」。分歧的加劇意味著,12月是否降息已絕非板上釘釘,而美聯儲正陷入多重困境之中。

(一)關鍵的就業市場上,訊號極為混亂
一方面,芝加哥聯邦儲備銀行的預估報告顯示10月失業率可能已攀升至4.4%的四年高點,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調查也顯示消費者對失業率上升的預期正在惡化。這些數據為「鴿派」提供了支持降息以防範經濟下滑的理由。
但另一方面,持續統計的初請失業金數據卻維持穩定,未出現大規模裁員,勞動市場並不像某些報告暗示的那樣黯淡。這種數據上的“迷霧”,恰好為持不同觀點的各方都提供了論據,加劇了內部爭論。
(二)未來的數據能否成為「定音之鎚」存疑。
儘管之後新發布的通膨和就業數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爭論,但正如部分官員所認為的,「12月與明年1月的會議大體可相互替代」。
這意味著,如果數據不夠有說服力,美聯儲完全可能將決策延後到明年1月,以獲得更多的觀察時間。
12月降息是大概率事件,還是又一次「懸而未決」?當前市場預測降息機率仍高於50%,鑑於美聯儲降息分歧態度,美聯儲很可能會選擇一種折中路線——在12月象徵性地降息25個基點。
同時在政策聲明和鮑威爾的新聞發布會上釋放「鷹派」指引,明確表示將為後續的任何降息設置更高的門檻,強調本輪降息週期是緩慢且高度依賴數據的,從而管理市場對快速降息通道的預期。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