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證指數長期「漲不上去」?

2025年06月13日
摘要:

上證指數長期漲不上去,主要受供需失衡、權重股成長性低加之3000點心理錨點所限。投資者應理性看待,抓住區間波動,同樣穩健獲利。

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作為A股的重要投資指標之一,長期維持在一個相對區間內波動。相較於美股納斯達克一路高歌、印度Nifty指數頻創新高,不少投資者看了十幾年後,不禁感嘆:為什麼上證指數長期「漲不上去」?

上證指數近5年趨勢

供需結構失衡:資金分散難推指數上漲

要知道,上證指數包含了2000多隻股票,股票數量龐大且處於持續增加狀態,但市場可供配置的資金增速遠遠趕不上股票數量增長,這就很容易導致資金「稀釋」。


•股票增多,資金有限:

近幾年新增上市公司不斷增加,尤其是過去幾年IPO熱潮帶來了大量新股。而市場上的增量資金(新增資金+投資者資金成長)遠沒有同樣速度擴張,甚至有階段資金流出市場,形成資金相對緊張。

A股IPO熱潮期
年份 上市公司數量(累計) 新增上市公司數量 A股總市值(兆元) 股市活躍資金規模(估算/兆元)
2018 3500 300 50 15
2019 3800 300 54 16
2020 4100 350 60 17
2021 4400 300 65 17.5
2022 4700 300 62 17
2023 5000 350 68 18
資料範例僅供參考,具體資料需查證。

資金難以集中推高指數:

資金是推動股價上漲的根本,沒有足夠的買盤,指數很難突破。資金有限還要分散到成千上萬隻股票,推高整體指數難度極高。


就拿2015年股市大牛市時,因大量場外資金瘋狂湧入,短時間內指數曾突破5000點。但隨後的資金緊縮和大量新股上市,使得資金分散,再難以再現大牛行情。所以說,指數長期漲不上去,首先是供需本質決定了「水位難漲」。


權重結構導致上漲動力不足

上證指數是「總市值加權」指數,也就是說,權重股市值越大,對指數的影響越大。目前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權重最大的公司主要集中在金融(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能源(如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電信等傳統產業。


這些「巨無霸」獲利能力穩定,但成長性有限,股價波動小,在牛市中往往漲幅有限,甚至在市場普漲時原地踏步,股價波動較小。


即使部分優質公司在上證主機板上市,其市值體量相對較小,在指數中佔比有限,根本拉不動指數上漲。例如寧德時代雖是成長股代表,但它在滬深300中佔比高,在上證指數中權重卻有限。


「3000點」成了市場的心理錨點

細心的投資人會發現,市場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3000點」成了上證指數的心理分水嶺:

投資者行為及指數表現區間分析
上證指數區間 投資者心理表現 行為特徵 對指數上漲的影響
低於3000點 熊市恐慌情緒濃厚,市場信心不足 大量賣出,資金流出 指數承壓下行,難以形成有效支撐
3000點左右 觀望與猶豫,買賣雙方博弈激烈 反覆震盪,成交活躍但方向不明 指數在錨點附近反覆試探,難以大幅突破
3000點以上 風險意識增強,擔心高位回調 獲利了結,賣盤逐漸增多 上漲動力減弱,資金進場意願不足,漲幅有限

不論是散戶、主力還是機構,整個市場已經被這種區間思維“馴化”,高點、低點都帶有明顯的心理預期。投資者圍繞這一點形成了買賣路徑依賴,大多數投資者不敢在3000點以上大舉買入,擔心上漲空間有限且風險較大,導致資金難以形成持續推動力。


最後我還是想強調一個思考迷思:很多人在A股賺錢,總覺得非得靠「大漲」。似乎只有指數漲到5000點、6000點,自己才能真正獲利。但其實,這種投資思維太過片面。


如果一個指數長期在一定區間內來回波動,像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就在2800點到4000點之間反覆震盪,中間的漲幅大約是43%。那麼只要我們能掌握這個規律,利用波動的節奏買低賣高,照樣可以賺錢。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

DIF 指標是什麼?怎麼看?

DIF 指標是什麼?怎麼看?

DIF指標是MACD中的核心組成部分,透過綜合分析該指標的位置、方向、與DEA線的關係以及形態,能夠掌握市場動能變化,判斷趨勢強度和轉折點。

2025年07月29日
2025十大美股ETF投資推薦

2025十大美股ETF投資推薦

美股ETF推薦:從核心配置、科技與半導體、業界輪動三大板塊看表現最佳的十大美股ETF,包括VOO、QQQ、VTI、SMH、DGRW、XRT、XLF、XLK、XLI、XLV 。

2025年07月29日
美股指標:如何以核心數據掌握市場趨勢?

美股指標:如何以核心數據掌握市場趨勢?

美股核心指標幫助投資人全面掌握市場趨勢、情緒與風險變化,提升投資判斷力,有效指導資產配置與買賣時機,實現更科學、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2025年0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