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股市大盤自1966年起經歷了從初創到高速增長、震盪調整,再到以科技為核心的新牛市,反映出台灣經濟的發展和市場波動的規律,投資需理性謹慎。
台灣股市大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台灣加權股價指數(簡稱TAIEX),從1966年正式開始計算,最初基準點定為100點。當時台灣經濟剛起步,股市規模還很小,參與的人也不多。市場的交易活躍度有限,但隨著經濟慢慢走上正軌,越來越多企業開始上市,吸引了不少投資人的注意。
隨著台灣工業化進程加快,企業慢慢壯大,股票市場也開始發展。到了1970年代,台灣股市進入了快速成長階段,經濟成長帶動股市表現,指數逐漸上升。那時候,製造業和出口貿易成了台灣經濟的主力,也推動了股市的繁榮。
198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和製造業特別活躍,推動股市一路上漲。尤其是1987到1989年,台灣股市大盤從大約2300點飆升到快接近9600點,漲了超過三倍。
這段時間被稱為“黃金十年”,大家投資熱情高,很多人靠股票賺了很多錢。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股票成了許多家庭累積財富的重要方式。但好景不長,1990年市場到了頂點後,股市開始大跌,跌了超過一半。這是台灣股市史上第一次大跌,讓人意識到股市風險不能忽視。
進入90年代,台灣股市進入震盪期。雖然經濟還在成長,但股市漲跌起伏比較明顯。像1992年、1995年、1998年和2000年,市場都有20%以上的下跌。
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台灣加權指數從約8500點跌到4500點左右,跌了近一半。這段時間提醒投資人,股市漲跌和全球經濟緊密相關,風險管理很重要。那時的經驗也讓投資人學會了更謹慎地看待市場波動。
2009年後,台灣股市迎來新一波多頭市場。由於全球科技產業快速成長,尤其是半導體和電子產業表現強勁,台灣市場表現良好。指數多次創出新高,2019到2021年連續幾年漲幅都超過20%。
到了2023年和2024年,台灣股市依舊強勢,突破了23,000點大關,成為全球表現良好的市場之一。外資持續流入,加上ETF市場越來越活躍,也讓台灣股市更加多元有活力。加上政策支持與新興產業崛起,未來台灣股市仍充滿潛力。
現在,台灣股市已經是全球重要的科技股集聚地,市場規模和影響力不斷增長。但股市受政策、國際貿易和科技發展等多種因素影響,波動依然不小。投資人參與時要理性看待漲跌,做好資產配置與風險控制。了解台灣股市大盤的歷史,有助於掌握市場節奏,但千萬別盲目跟風。
時間階段 | 大盤表現 | 主要特點 | 經濟背景 |
1966-1970年代 | 起步,指數逐漸上升 | 規模小,參與少 | 工業化加速 |
1980年代 | 指數從2300漲到9600點 | 大牛市,漲幅超300% | 科技製造業高速發展 |
1990-2000年代 | 多次回調,2008年跌46% | 震盪調整,波動大 | 全球經濟波動 |
2009年後 | 牛市,多次創新高 | 科技股領漲,外資流入 | 半導體電子強勢 |
2023-2024年 | 突破23000點 | 市場活躍,科技突出 | 新興產業崛起 |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