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5年10月31日
 
              
              
              市場交易實戰中,各大交易軟體技術圖表分析中,通常都會配備各項助力分析的技術指標工具。
這些輔助指標工具,作為技術分析的核心,透過歷史價格、成交量等數據的運算處理,幫助我們解讀市場趨勢、動量、超買超賣狀態、以及支撐阻力位。

(一)趨勢追蹤指標
趨勢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趨勢追蹤指標旨在識別和確認市場趨勢的方向及其強度,並在趨勢形成時發出交易訊號。它們通常在趨勢明朗的市場中表現優異,但在震盪市中容易產生「拉鋸」式錯誤訊號。
1.移動平均線- MA
①原理:透過計算特定週期內收盤價的平均值,平滑價格數據,形成一條趨勢線。
②應用
方向判斷:MA向上,趨勢看漲;MA向下,趨勢看跌。
支撐與阻力:股價回調至MA附近時常獲得支撐或遭遇阻力。
金叉與死叉:短期MA上穿長期MA為「金叉」(買進訊號),下穿則為「死叉」(賣出訊號)。
2.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 MACD
①原理:由快線(DIF)、慢線(DEA)和長條圖(MACD Histogram)組成,反映了短期與長期趨勢的動量和方向變化。
②應用
金叉/死叉:DIF上穿DEA為金叉,反之為死叉。
頂底背離:股價創新高而MACD未創新高,為頂背離(看跌);股價創新低而MACD未創新低,為底背離(看漲)。
零軸:MACD在零軸上方為多頭市場,下方為空頭市場。
3.平均趨向指數- ADX
①原理:用來衡量趨勢的強度,而非方向。
②應用:ADX值高於25.表示趨勢強勁;低於20.表示市場處於無趨勢的盤整狀態。它常與+DI和-DI線結合使用來判斷趨勢方向。
(二)動量震盪指標
動量指標透過比較特定週期內的價格變化,來衡量價格變動的速度與強度。它們通常在震盪市中表現出色,用於識別市場的超買(上漲過快)和超賣(下跌過快)狀態。
1.隨機震盪指標- KDJ
①原理:透過比較收盤價在最近一段時間價格區間內的相對位置,來反映價格動量。
②應用
超買超賣:K、D值進入80以上為超買區,進入20以下為超賣區。
交叉訊號:K線上穿D線為買進訊號,下穿為賣出訊號。
背離:與MACD類似,同樣存在頂底背離。
2.相對強弱指數- RSI
①原理:透過計算某一期間股價上漲總幅度與下跌總幅度的比值,來評估市場內在的強弱程度。
②應用
超買超賣:RSI高於70(或80)為超買,低於30(或20)為超賣。
背離:是RSI最有效的訊號之一,與價格背離時預示潛在反轉。
失敗擺盪:在超買區出現的高點未能突破前高,或在超賣區出現的低點未能跌破前低,也是重要反轉訊號。
3、商品通道指數- CCI
①原理:衡量目前價格相對於統計期間平均價格的偏離程度。
②應用:CCI在+100以上為超買區,在-100以下為超賣區。與RSI不同,CCI沒有上下限,能更靈敏地捕捉極端行情。
(三)成交量指標
「量是價的先行指標」。成交量是確認價格變動真實性的基石。成交量指標將價格變動與成交規模結合,用以驗證趨勢的強度或發現潛在的轉折。
1.成交量平衡指標- OBV
①原理:將成交量按日累加,上漲日加當日成交量,下跌日減當日成交量。
②應用:OBV線的走向應與價格走向一致。當價格創新高而OBV未創新高(頂背離),顯示上漲動能不足;反之則為底背離。
2.成交量加權平均價- VWAP
①原理:計算某一時間段內,每一筆交易的價格乘以成交量後的加權平均值。
②應用:日內交易者常用作基準線。價格在VWAP之上視為強勢,之下視為弱勢。機構投資人也常用其來衡量建倉成本。
(四)波動性與支撐壓力型指標
1.平均真實波幅- ATR
①原理: 衡量價格波動性的指標,取最高價、最低價、前一收盤價三者中的最大波動範圍的平均值。
②應用: 不提供方向,只提供波動性資訊。常用於設定停損位(如收盤價跌破入場價- 2倍ATR),或在波動性急劇放大時提示潛在變盤。
2.一目均衡表- Ichimoku Kinko Hyo
①原理: 一個綜合性的指標系統,包含五條線:轉換線、基準線、先行帶A、先行帶B、遲行帶。它同時提供了支撐壓力、趨勢方向和動量資訊。
②應用: 規則較為複雜,但非常全面。例如,價格在雲層上方為多頭,下方為空頭;轉換線上穿基準線為金叉;遲行帶價格在26期前價格上方為強等。
| 指標類別 | 指標名稱 | 核心原理 | 主要應用 | 注意事項 | 
| 趨勢型 | 移動平均線(MA) | 平滑價格,顯示平均成本 | 判斷趨勢方向、支撐壓力、金叉死叉 | 滯後性,震盪市無效 | 
| MACD | 雙EMA的離差與收斂 | 趨勢方向、動能、頂底背離 | 中長線指標,短線反應慢 | |
| 布林通道(BB) | 移動平均線+/- 標準差 | 衡量波動性、超買超賣、趨勢強度 | 開口後易追漲殺跌,需結合其他指標 | |
| 拋物線轉向(SAR) | 追蹤停損反轉點 | 提供明確的買賣點,追蹤趨勢 | 震盪市訊號頻繁,易虧損 | |
| 動量型 | 相對強弱指數(RSI) | 漲跌幅度的比較 | 超買超賣、頂底背離、失敗擺動 | 單邊市易鈍化,需結合趨勢 | 
| 隨機指標(KDJ) | 收盤價在周期內的相對位置 | 超買超賣、金叉死叉 | 非常敏感,易產生雜訊,同樣會鈍化 | |
| 商品通道指數(CCI) | 價格與平均價格的偏離 | 判斷非常態行情(突破) | 在震盪市中訊號不準 | |
| 成交量型 | 成交量(Volume) | 成交的股數/手數 | 驗證價格趨勢的可靠性 | 最基本、最重要的輔助指標 | 
| 能量潮(OBV) | 成交量累積 | 量價背離,預示趨勢反轉 | 對當日量能變化不敏感 | |
| 量價均線(VWAP) | 成交量加權的平均價格 | 判斷日內強弱,機構基準 | 主要用於日內交易 | |
| 波動性/其他 | 平均真實波幅(ATR) | 價格波動幅度的移動平均 | 衡量波動性,設定動態停損 | 不提供方向,僅為波動參考 | 
| 一目均衡表(Ichimoku) | 多維度綜合系統 | 支撐壓力、趨勢、動量整合 | 規則複雜,需長時間學習掌握 | 

技術指標並非“聖杯”,它們各有優劣。成功的投資者不會依賴單一指標,而是將它們組合使用,形成合力。
1.趨勢+ 動量+ 成交量:這是最經典的組合。
步驟一:用MA或MACD判斷主要趨勢方向。只在多頭趨勢中尋找做多機會,在空頭趨勢中尋找做空機會。
步驟二:當價格回調至趨勢線的支撐位時,用RSI或KDJ觀察是否進入超賣區(例如RSI<30),等待其向上拐頭。
步驟三:出現買進訊號時,用成交量或OBV來驗證。確認上漲時是放量的,表示有資金真正推動。
2.避免訊號衝突
當趨勢指標顯示為上漲,而動量指標顯示超買時,最好的策略是等待,而不是追高。等待動量指標回調修復後再入場。
3.理解市場環境
在單邊趨勢市中,趨勢型指標(MA, MACD, SAR)表現優異;在震盪市中,動量型指標(RSI, KDJ)的高拋低吸策略更有效。首先要判斷市場處於何種階段。
4.警惕“指標滯後”
所有基於歷史資料的指標都具有滯後性。它們是“後視鏡”,能告訴你市場過去了什麼狀態,但不能百分之百預測未來。
5.重視「背離」訊號
指標的頂底背離(價格與指標走勢相反)往往是所有技術訊號中最可靠、最具前瞻性的之一,值得重點關注。
【EBC平台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考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