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與私募股權投資的關係

2023年10月05日
摘要:

資本通常是私募股權基金,通過投資私有公司、升值後出售股權賺取利潤。 私募股權覆蓋不同階段的投資,包括風險投資和成長股權,需大量資本。

近年來,市場上爆發了多場商業大戰,如抖音與快手的短視頻大戰、Uber與Lyft的網約車大戰、電商紅包大戰等。 在這一系列商業競爭背後,資本扮演了關鍵推動角色。 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資本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大公司與私募股權投資的關係。

大公司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关系

什麼是資本?

資本,簡單來說,就是大公司背後的投資者,通常是私募股權基金,英文稱為privateequity。 他們主要投資私有公司,然後在公司升值後出售,實現低買高賣的盈利。 一些著名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包括黑石、KKR、高瓴資本等。 在國內,私募通常是與公募相對的概念,更注重鞏固性投資。


不同階段的投資

大公司與私募股權投資的關係密不可分,私募股權投資通常覆蓋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 首先是早期階段,也被稱為風險投資(venturecapital)。 這個階段通常是指公司剛創立,可能只有一個初步的創意、新技術或新產品,還沒有經過市場驗證。 在這個階段,公司需要資金來啟動。 風險投資基金專門投資這種早期項目,估值通常較低,投資金額相對較小,通常在數百萬美元左右。 投資者期望其中一些項目在未來能實現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報。


在風險投資之後,公司可能會進入成長期階段,這個階段是指公司已經初步驗證了其創意,需要複製和擴張業務。 在這個階段,投資通常被稱為成長股權(growthequity),投資者更謹慎,因為公司已經有一些運營數據可供參考,投資金額通常更大,可能從幾百萬美元到數億美元不等。


隨著不斷的融資輪次,一些公司最終上市。 但也有一些公司一直在融資,不上市。 這些階段的定義和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因為公司發展很難明確定義。 最終,公司可能進入成熟期,公司在這個階段達到了相對穩定的狀態,商業模式清晰,有穩定的現金流入。 這時,公司已經成為一個像樣的大公司。


杠杆和風險

私募股權投資通常需要大量資本,以便獲得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 囙此,私募股權公司往往不會全部使用自有資金,而是會尋求貸款,這被稱為杠杆收購。 這種做法類似於購房貸款的原理。 通過借款,他們可以更靈活地投資,並期望在公司增值後獲得更高的回報。 然而,杠杆投資也伴隨著風險,因為債務承擔的負擔新增了,但如果一切順利,回報也可能更高。


對私募股權投資人的要求

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工作需要具備財務知識、運營管理經驗以及資本市場瞭解。 這個領域的專業要求相對較高,囙此很多從事私募股權投資的人都曾在投資銀行領域度過了辛勤的學習和鍛煉。


大公司的角色

除了私募股權公司,一些大型公司也參與到私募股權投資中來。 這些公司通常有龐大的資本儲備,可以利用這些資金來進行並購或股票回購。 他們可能關注的領域與其覈心業務相關,以便實現戰畧協同效應。 這些巨頭的介入也可能引發領域內的競爭,但通常會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


戰略投資與財務投資

在進行私募股權投資時,投資者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方法: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 財務投資旨在追求財務回報,通常涉及買入和出售公司的股份以獲得資本增值。 戰略投資則更多關注公司如何為母公司帶來附加價值,通常涉及協同效應的利用。 這兩種方法在實踐中都有其用武之地,具體取決於投資者的目標和策略。


未來趨勢

私募股權投資領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市場的演變,投資趨勢也在不斷變化。 大公司在私募股權領域的角色可能會繼續新增,同時資本市場的熱度可能會有所波動。 然而,長期來看,成功的私募股權投資仍然需要關注那些真正有潜力創造價值的行業和公司。


私募股權投資是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領域,涉及多個階段和策略。 瞭解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和原則以及大公司與私募股權投資的關係可以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它的運作管道以及它在金融世界中的重要性。


【EBC平臺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本資料僅供一般參攷使用,無意作為(也不應被視為)值得信賴的財務、投資或其他建議。

對賭協議的分類、作用和影響

對賭協議的分類、作用和影響

對賭協議是雙方就未來事件達成的合同,涉及未來不確定性因素。透過設定明確的條件和獎懲機制,旨在激勵雙方共同努力、管理風險,並在商業和投資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4年05月15日
實質利率的概念與影響

實質利率的概念與影響

實質利率是考慮通貨膨脹影響後的真實利率,對於投資、借貸和經濟政策都具有重要影響,其負數意味著資金的實際購買力下降,可能會影響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行為決策。

2024年05月14日
貨幣供給量定義及其影響

貨幣供給量定義及其影響

貨幣供給量(M2)是指某一點時間內全社會的貨幣存量,包括流通現金和銀行存款。增加可刺激經濟活動但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減少可能引發經濟放緩和資金緊張等問題。

2024年0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