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Português Монгол العربية हिन्दी Русский ئۇيغۇر تىلى

美股纳斯达克指数涨1.86%,特斯拉涨4%,黄金再次站上4010美元

发布日期: 2025年10月28日

美股周一强势收盘,三大股指齐创历史新高,科技股全面爆发成为最大亮点。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劲涨1.86%,苹果市值逼近4万亿美元,高通飙升11%,特斯拉大涨4%。与此同时,现货黄金也突破4010美元/盎司关口,股市与黄金双双走强,反映市场信心正在回归。

美股三大指数齐涨创新高

美股三大走势

周一的美股收盘再次给投资者带来惊喜,三大股指全线创新高,市场氛围明显升温。纳斯达克指数表现最为抢眼,收涨1.86%,成为当日焦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0.7%,标普500指数上涨1.2%,双双刷新纪录。


整体来看,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加上财报季传来的一连串利好,使得美股在新一周开局就强势上扬。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明显回升,资金重新流向成长型板块,市场信心正快速恢复。


科技股爆发 纳指领涨全场

这次美股的上涨,科技股功不可没。


苹果(AAPL.O) 上涨2.2%,市值逼近4万亿美元,再次坐稳“全球最值钱公司”的位置。市场期待苹果在AI和服务业务上带来新突破。


特斯拉(TSLA.O) 上涨4%,大家看好其第四季度交付量反弹,电动车市场的热度正在回升。


高通(QCOM.O) 更是大涨11%,成了当日表现最强的芯片股,AI相关芯片需求增长是最大助力。


芯片、AI、自动驾驶等热门领域继续吸引资金关注。分析认为,美股纳斯达克指数1.86%的涨幅说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正在恢复,资金开始重新流向成长股,美股整体的动能又被点燃了。

部分美股涨跌幅

板块普涨 风险偏好明显回升

除了科技板块,非必需消费品、通讯服务、半导体等行业也全线走强。投资者普遍相信,美联储接下来可能进入降息周期,而这对科技类股票无疑是重大利好。只要通胀继续缓解,科技股和消费股有望继续领跑,第四季度可能还会迎来不错的上涨行情。


近期财报数据显示,多数大型科技公司的盈利表现稳健,流动性也在改善,这些都为股指创新高打下基础。市场的核心逻辑很简单:经济没问题、通胀在降、利率或许要降,那资金自然会回到高成长板块。


中概股同步反弹 金龙指数上涨1.58%

股票/指数 涨跌幅 说明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1.58% 投资者对中概股兴趣回升
小鹏汽车 (XPEV.N) 6% 新能源车板块受资金追捧
百度 (BIDU.O) 5% AI布局提振市场信心
拼多多 2.84% 中概股普遍走高
阿里巴巴 2.72% 中概股普遍走高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人民币汇率稳定、国内经济政策逐渐发力,中概股的估值修复仍在进行中,机构资金开始悄悄回流。


现货黄金重回4010美元 避险需求仍存

除了股市火热,黄金也表现不俗。现货黄金短线拉升,再次站上4010美元/盎司关口,日内涨幅0.97%。


美债收益率的回落让黄金重新吸引避险资金,加上地缘局势的不确定性,部分投资者选择继续持有黄金。分析师表示,黄金能回到4000美元上方,说明虽然股市大涨,但市场还是有些谨慎,投资者并没有完全放松警惕。

现货黄金再次站在4010美元

投资情绪回暖 美股动能或延续

整体来看,周一的走势相当积极,市场信号很明确:风险偏好正在恢复,投资者重新拥抱成长股。


三大股指创新高,代表大家对企业盈利增长和经济“软着陆”的信心在增强。尤其是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大涨1.86%,再次证明科技股是带领市场上行的发动机。


不少机构认为,只要接下来的经济数据没有意外,标普500和纳指都有机会进一步上涨。毕竟,市场的节奏正在从“防守”转向“进攻”,降息预期一旦确认,科技板块可能还会再迎一波上涨。


展望后市:政策与数据仍是关键

接下来,投资者的注意力可能会集中在几个方面:

关注焦点 影响分析
美联储政策走向 降息预期强化将利好成长股
就业与通胀数据 数据表现直接影响市场信心和政策节奏
财报季进展 科技与消费公司业绩将左右短期市场风向
地缘风险与避险需求 可能支撑黄金价格维持高位

分析师提醒,虽然美股突破新高,但短线可能会出现一些获利了结。若纳指能稳住高位,年底前依旧有望继续上攻。


总结来看

周一的美股行情堪称“科技狂欢夜”。苹果逼近4万亿美元市值,高通和特斯拉的强势拉升,带动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大涨1.86%,三大股指齐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黄金重返4010美元关口,为市场提供一层安全缓冲。股市涨、黄金也涨,这种“风险与避险并行”的格局,正是当前投资者心态的真实写照——既乐观,又保持一点谨慎。


【EBC平台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本材料仅供一般参考使用,无意作为(也不应被视为)值得信赖的财务、投资或其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