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日本語 Español ภาษาไทย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Português Монгол العربية हिन्दी Русский ئۇيغۇر تىلى

填息是什么意思?没填会怎样?天数重要吗?投资推荐!

撰稿人:莫莉

发布日期: 2025年11月20日

高股息ETF(00878)于11月18日(周三)除息,每股配发0.4元。然而除息后股价下跌,目前约20.51元,仍低于除息前的21.11元,呈现贴息。这也让168.5万持有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00878到底什么时候能完成填息?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理解:什么是“填息”?它为什么重要?没填会发生什么?

高股息ETF(00878)未填息

填息是什么?

填息(Ex-Dividend Price Recovery)指股票或ETF在除息后,股价重新上涨回到「除息前收盘价」的过程。

  • “填”= 填补

  • 意思是:股价在除息下调之后,再涨回原价。

换言之:

  • 股价回到除息前价格 → 完成息值回补

  • 股价长期回不去 → 贴息(Failure to Recover)

这一过程的本质是市场对资产价值的再确认,只有完成它,投资者拿到的现金股息才会转化为 “真正的额外收益”。

1.除息到息值回补的过程

企业或ETF配息时,会把钱从公司账户转回投资人手中,本质是:把原本属于投资人的钱,从左口袋移到右口袋因此,除息当天,股价会“自动扣除”股息金额:

例:95元股票配息2元 → 除息后参考价变成93元

但投资人总资产不会变:

  • 持股市值变少

  • 多了 2 元现金

  • 总资产 = 一样

股票/ETF 的标准除息流程如下:

时间节点 股价 股息 现金 总资产 说明
T-1 最后买进日 100 0 0 100 有领取股息资格
T 除息日 95(扣息) 5 5 100 股价下调,总资产不变
T+N完成填息 100 5 5 105 真正获利 = 股息 5 元

结论:

  • 只有“股价补涨回除息前”,股息才转成真正获利。

  • 否则,股息只是把钱换位置,甚至会被股价下跌抵消。


举例说明:以本次00878除息为例,具体如下:

项目 数值 说明
除息前收盘价 21.11 元 除息日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
每股配息 0.4 元 每股发放的现金股利
理论除息参考价 20.71 元 除息后开盘价参考值(21.11 - 0.4)
实际当前价(假设) 20.50 元 假设目前市场价格低于理论除息价
是否回补息值 实际价 < 理论除息价
息值回补目标价 21.11 元 回到除息前价格即完成息值回补
  • 当股价回升至 21.11 元,即视为完成息值回补。

  • 此时投资者不仅拿到 0.4 元股利,还享有资本利得(股价回升)。

  • → 目前处于贴息状态


2.为什么填息重要?

因为除息当天股价会「直接下调」,投资人的总资产其实没有增加:

  • 股价少5元

  • 多拿5元现金

  • 总资产不变

只有息值回补后:

  • 股价回升

  • 股息不被抵消

  • 总资产 > 除息前

投资人才能真正把股息放进口袋。


没填息会怎样?

没息值回补说明股价长期回不去,也就是贴息。那么,如果股价长期回不去,投资者会面临什影响呢?

1.短期冲击:领息却亏价差

除息后,如果股价没有回到除息前水平,投资者拿到的现金股息可能被股价下跌的“价差损失”抵消,甚至总资产缩水。


举例说明:00878本次除息为例,假设投资者持股1000股,具体资产对比如下:

阶段 股价 持股市值 现金股息 总资产 说明
除息前(11/17) 21.11 211100 0 211100 基准资产
除息日(11/18)贴息状态 20.35 203500 4000 207500 总资产减少 3,600 元

重点:

  • 虽然拿到4000元股息,但股价下跌造成7600元的市值蒸发。

  • 最终反而比除息前少了3600元——典型的「领息却亏价差」。


理论 vs 实际

  • 理论除息价 = 21.11 − 0.4 = 20.71 元

  • 理论总资产 = 持股市值 207100 + 股息 4000 = 211100 元(与除息前相同)

  • 实际股价跌至 20.35 元 → 额外损失 0.36 元/股 = 3600 元

结论:没填息 = 市值跌幅 > 股息入账 → 总资产直接受损。


2.长期影响:高股息策略失去意义

如果长期无法回补息值,影响不仅在短期亏价差,还会严重侵蚀长期回报:

高股息优势消失

以00878为例,今年配息合计 1.77元,年化股息率约 8.4%

假设年底股价跌到 19 元

  • 股息收益 = +1.77

  • 资本利得 = −2.11

  • 总回报 = −0.34 元(年化约 -1.6%)

高股息不再是优势,反而变成“亏损掩护”。


② 复利效应被破坏

高股息策略本质是:

填息 → 股息再投入 → 份额变多 → 滚雪球

但如果长期贴息:

  • 股息再投入买到更多份额

  • 份额在低迷股价下缩水

  • 复利效应失效

高股息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时间红利”。


③ 投资人信心下滑 → 形成“贴息循环”


举例说明:同样以00878为例,受益人约 168.5万,多数偏稳健型。

若长期贴息:

  • 投资人对收益失望 → 开始卖出

  • 股价承压 → 更难回补息值

  • 更多人卖出 → 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投资高股息ETF,除了关注股息率,更要关注股价是否能够顺利填息,才能真正享受收益。


填息天数是什么?怎么计算?

在投资高股息ETF或股票时,息值回补天数是衡量市场对标的价值认可速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投资者信心。

1.什么是填息天数?

填息天数 = 从除息日开始,到股价首次回到除息前收盘价(A)的实际交易日数量。

①关键要点

  • 天数越短 → 市场信心越强

  • 天数越长 → 市场信心疲弱

  • 仅计算交易日,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不计入

  • 例:除息日为周五,下周一才计作 T+1

②完成条件

  • 股价首次 ≥ 除息前收盘价(A)

  • 未达此条件则继续累计天数

②未回补息值状态无固定上限

  • 股价长期回不去 → 永远贴息


2.计算方法(3 步走)

①锁定关键日期

日期类型 说明
除息日(T 日) 股价自动扣除每股股利(D)的日期,息值回补天数起点
完成日(T+N 日) 股价首次 ≥ 除息前收盘价(A)的交易日
除息前收盘价(A) 唯一目标价,不等于除息参考价(A-D)

②套用核心公式

填息天数=息值回补完成日−除息日(仅计算交易日)

③明确两大争议点

界定标准 说明 适用场景
收盘价标准 当日收盘价首次 ≥ A 长期投资、基金净值核算(主流标准)
盘中价标准 当日盘中最高价首次 ≥ A 短线交易者捕捉息值回补时点

▷注意:主流金融网站与交易所通常采用 收盘价标准


举例说明:以00919为例,其在2025年9月16日除息,每股配息0.54元。具体情况如下:

项目 日期 价格(元) 说明
除息前收盘价 2025/9/15 21.79 除息日前收盘价
每股配息 0.54 现金股利
理论除息参考价 2025/9/16 21.25 除息后开盘参考价(A-D)
盘中最高价 2025/11/13 21.85 曾触及除息前价 → “盘中息值回补
当日收盘价 2025/11/13 21.75 未达 21.79 → 未完成息值回补
历时交易日 39 天 除息日到盘中回补共 39 个交易日

主流标准说明:

  • 盘中:股价曾在交易时段内触及或超过除息前收盘价(21.79 元)。

  • 收盘:需当日收盘价≥ 除息前收盘价(21.79 元)。

投资者关注高股息ETF时,通常以收盘价填息天数为参考,更能体现长期投资价值恢复速度。


为什么“快填息”能赚更多?(年化报酬爆炸)

1.第一重收益:价差 + 股息双重锁定

除息后股价快速回升至除息前收盘价(P₀),同时锁定两项收益:

  • 价差收益:股价从除息参考价(P₀-D)涨回 P₀

  • 股息收益:现金股息 D


举例说明:假设某投资者购买一只股票:

  • 本金:10万元

  • 股息率:0.5%

  • 息值回补耗时:3天

收益类型 计算 金额
价差收益 10万 × 0.5% 500元
股息收益 10万 × 0.5% 500元
单次总收益 价差 + 股息 1000元 (绝对收益率 1%)
年化收益(复利) (1+0.5%)^(250/3)-1 ≈95%

2.第二重收益:资金快速释放的滚动增效

快填息策略核心优势在于缩短资金占用周期,实现资金多次复用。

  • 例如:一年可完成 80 次 3 天回补息值操作

  • 年度总收益:

10万×[(1+0.5%)80−1]≈49万

相比长期持有股息率 5% 的股票,收益几乎翻 98 倍,差异来自 资金周转率


3.第三重收益:市场情绪的超额红利

  • 情绪溢价:市场预期必填息,资金快速介入,股价可能涨破除息前高

  • 流动性溢价:高流动性标的(如 0050、00878)买卖价差低(0.1%以内),净收益更高


举例说明:以00878为例,其2023-Q3除息数据如下:

指标 数据 收益测算
除息前收盘价 P₀ 23.5 元 -
每股股利 D 0.5 元(股息率 2.13%) -
除息参考价 23.0 元 -
息值回补耗时 2 个交易日 -
单次绝对收益率 4.30% 价差 + 股息
简化年化报酬 537.50% R×(D/T)
精确年化报酬 2890% 复利公式
同期大盘涨幅 0.80% 跑赢大盘 546 倍

▷核心结论:息值回补速度决定收益天花板


填息成功率如何计算?有何作用?

它是衡量股票或 ETF 在除息后,于约定观察期内完成息值回补的概率指标,核心反映标的 “股息收益兑现能力”。

1.本质公式:

填息成功率=有效息值回补次数÷总除息次数×100%

  • 有效息值回补次数:观察期内收盘价 ≥ 除息前收盘价 (A) 的次数

  • 除息次数:统计范围内的所有除息事件

仅统计已完成观察期的除息事件,未到观察期末的除息不计入。


2.关键认知前提

成功唯一标准:观察期内收盘价首次 ≥ 除息前收盘价 (A)

  • 盘中价不计入,避免短期波动干扰

观察期设定:

  • 短期观察:30个交易日,高流动性ETF/个股,反映短期资金认可度

  • 中长期观察:60个交易日,低波动个股/行业ETF,给价值修复留出时间

  • 自定义观察息值回补周期中位数,适合历史填息差异大的标的

台股高股息ETF多采用30个交易日观察期,00878早期甚至1天就完成息值回补


3.成功判定(4步法)

①收集核心基础数据

需要获取每次除息的三项信息:

数据项 说明
除息日 每次除息操作的具体日期
除息前收盘价(A) 除息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
观察期内每日收盘价 除息日后 30/60 个交易日收盘价

②设定观察期

类型 交易日长度 适用标的 选择逻辑
短期观察 30 天 高流动性 ETF / 个股 反映短期资金认可度
中长期观察 60 天 低波动个股 / 行业 ETF 给价值修复留出时间
自定义观察 回补周期中位数 历史回补差异大标的 以历史中位数设观察期

③判定单次息值回补是否成功

  • 观察期内任意交易日收盘价 ≥ A → 成功

  • 观察期末收盘价 ≥ A → 成功

  • 未达标 → 失败

00878填息成功率

举例说明:以高股息ETF00878为例,其2020年上市至2025-Q2范围内除息数据如下:

区间 除息次数 成功次数 成功率 备注
上市~2024-Q2 18 18 100% 早期完美息值回补
2024-Q4 1 0 0% 首次失败
2025-Q1 1 0 0% 连续第二次失败
2025-Q2 1 1 100% 小幅回补息值成功
合计 22 20 90.90% 总指标
最近4季 2024-Q3~2025-Q2 4 2 50% 配息缩水后成功率明显下滑

解读

  • 成功率高:说明市场对股息和资产价值认可度强,投资人能更稳定兑现收益

  • 成功率下降:意味着配息缩水或市场信心减弱,息值回补不易完成,投资风险上升


哪些力量会加速填息?

息值回补是股价回补除息缺口的过程,本质上体现市场对标的价值的再认可。对于投资者来说,掌握其规律,比单纯追求高股息率更重要。

1.基本面强劲

基本面稳健的标的,填息更快、更可持续,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三层:

①盈利增长 → 价值重估

企业营收和净利润持续上升,市场会调高未来现金流预期,推动股价向合理价值靠拢。

②高股息可持续 → 长期资金介入

股息覆盖率 ≥1.5 的企业,分红来源真实,会吸引保险、社保等长期资金托底,形成稳步回升。

③资产质量优异 → 抗风险能力强

拥有核心资产或护城河的企业,即使市场震荡,股价跌幅较小,也能快速回补息值
台积电一天秒填息

举例说明:以台积电为例,长期盈利增长、核心技术护城河稳固,使其每次除息后股价快速回补缺口,息值回补周期明显短于同板块企业。


2.题材催化

题材能够激发市场情绪,吸引短期资金集中买入,加速息值回补

催化类型 核心机制
行业政策利好 政策利好推动板块买盘
企业重大事件 并购、订单、技术突破拉升股价
市场热点共振 板块热度带动短期资金

案例说明:联发科在Q3收购汽车芯片公司后,除息仅5天完成息值回补,比历史平均周期缩短约60%。

核心结论:题材是短期催化剂,能显著加快息值回补,但需结合基本面稳健标的,否则风险高。


3.资金工具

专业资金通过 ETF 净流入、期货套利、融资杠杆等工具集中进场,可快速提供流动性支撑,加速息值回补

①ETF资金净流入

高股息ETF单日净流入超 10 亿元,说明市场回补息值预期强烈。

②期货套利资金

个股期货溢价时,套利资金买现货、卖期货,形成稳定买盘,推动股价回升。

③融资余额上升

投资者通过杠杆资金看涨,短期买盘增强。


举例说明:当00878高股息ETF出现单日大额净流入时,除息后股价迅速回补缺口,仅用2–3个交易日完成填息,比无资金介入周期大幅缩短。


为什么填息比“股息率”更重要?

很多投资者习惯盯着股息率,认为高殖利率就等于高收益。实际上,股息只是账面数字,息值回补才是真正获利的关键。

1.股息只是账面数字

  • 股价 100 元 → 配息 5 元 → 除息日股价变 95 元

  • 此时总资产未增加:左口袋换右口袋

阶段 股价变化 股息收益 总资产变化 说明
除息前 100 元 0 100000 元 仅市值
除息日(未回补) 95 元 5 元 100000 元 股息入账,但总资产不增值

2.填息成功 = 真正获利

股价回到除息前水平(100 元) → 股息 + 价差 → 实际收益


举例说明:假设某股票除息前后数据如下:

  • 除息前股价:100 元

  • 配息:5 元

  • 除息后股价:95 元

阶段 股价变化 股息收益 总资产变化 实质效果
回补完成 100 元 5 元 105,000 元 股息 + 价差,真实收益
长期贴息 92 元 5 元 97,000 元 股息被价差抵消,亏损
  • 息值回补成功 → 股价回 100 + 领到 5 元 → 赚 5 元

  • 贴息未回 → 股价停在 95 + 领到 5 元 → 收益 0

3.数据验证(台股 2024 年):

  • 股息率>5%,30 天息值回补成功率仅 38%,年化报酬 2.1%

  • 股息率 3%-5%,成功率 72%,年化报酬 8.5%

  • 股息率<3%,成功率 89%,年化报酬 4.3%

核心结论:中等股息率 + 高息值回补成功率 = 高报酬最佳组合。

4.投资启示

  • 高股息 ≠ 高收益,必须关注息值回补成功率

  • 投资ETF或高股息股票时,优先选择息值回补快、历史成功率高的标的

  • 填息成功率决定股息真正能否“变现”,比单纯盯股息率更关键


哪些股票比较容易“填息”?

1.(最实用的筛选条件)

①成功率高(≥80%)

  • 历史数据是最佳参考

  • 过去配息多数都能回补的股票,风险低、成功率高,是轮动或复利策略的首选。

②平均填息天数短(≤30天)

  • 息值回补越快,资金周转越高

  • 短周期息值回补标的可让资金在一年内多次轮动,放大复利收益。

③盈余稳定成长

  • EPS 越稳,息值回补越快

  • 盈利稳定的公司,股价在除息后更容易回升,实现快速息值回补

④产业具有趋势(如 AI、半导体)

  • 热门行业更受资金青睐

  • 成长产业或景气板块的标的,资金流入活跃,股价息值回补速度更快。

⑤ETF 有大资金进场

  • 大资金推动,加速息值回补

  • 高息ETF或基金介入,可为除息后的息值回补行情提供流动性支持。


2.实战 Check-List:除息前必看 10 条

  • 大盘是否站上年线?

  • 过去5年填息成功率 ≥80%?

  • 平均填息天数 <30 天?

  • 配息金额与殖利率是否合理?

  • 是否获利成长股?

  • 是否有外资买超趋势?

  • 是否处于箱体底部?(风险小)

  • 是否在产业上升周期?

  • 是否除息当周有财报利多?

  • 是否具备多头技术形态?

满足7条以上 → 高概率息值回补


常见误区

❌ 迷思 1:殖利率越高越好

✔ 真相: 高殖利率但不填息 → 实际报酬接近 0

股息只是账面数字,股价贴息时,现金股息被价差抵消,收益几乎为零。

❌ 迷思 2:公司派息就是利多

✔ 真相: 股价会自动扣除同等金额 → 利多中性

除息当天,股价下调股息金额,总资产不变,派息本身并非实质利好。

❌ 迷思 3:除息日买进也能领息

✔ 真相: 必须在除息日前一天收盘前买入才有资格

T-1日收盘前持股才可登记领取现金股息。除息日买入不享股息。

❌ 误解 1:高股息 = 能赚更多

事实: 若股价贴息,高股息反而更赔钱

股息高但股价未回升 → 总资产可能缩水,反而亏损。

❌ 误解 2:ETF一定容易填息

事实: ETF与大盘高度相关,大盘弱时也可能长期贴息

大盘走势是ETF息值回补速度的重要因素,高流动性也不保证快速回补

❌ 误解 3:股息发越多越好

事实: 太高的股息往往来自“获利衰退”

股息率异常高可能是公司利润下降、被动派息,高收益伴随高风险。

❌ 误解 4:只要等就会填息

事实: 极端状况下,股价可能永远回不去

息值回补成功率不是 100%,长期贴息会侵蚀投资者收益。

❌ 误解 5:填息与产业无关

事实: 景气循环股(航运、面板)贴息风险最高

高波动产业、周期性行业股,除息后股价回升速度慢,容易长期贴息。


结语

填息是除权息行情中的“关键一跃”:

  • 股息只是“会计数字转换”,

  • 息值回补才是实质报酬来源。

对投资者而言,掌握“高概率+快速度”两大核心,再辅以杠杆工具与资金滚动策略,就能把一年一次的“股息季”变成复利增长的“加速季”。


【EBC平台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本材料仅供一般参考使用,无意作为(也不应被视为)值得信赖的财务、投资或其他建议。